文:鄉村導遊郭小濤
小時刻老人常說:“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五鬥六鬥開當鋪,七鬥八鬥把官做,九鬥十鬥享清福。”(鬥是圓圈,簸萁是條紋)曾經這段民謠一度成為與兒時夥伴攀比的依據
民謠來自于生活體會,而各地民謠中皆示意十鬥十簸箕是十全十美大福大貴的組合~
看一人的性格與命運,咱們時常從血型或星座入手,很少從指紋入手。
而說到“簸箕”這不得不說起我所在的江漢平原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
有三種物品被稱作簸箕,一是一種鏟狀器具,用以收運垃圾。二是用藤條或去皮的柳條,竹篾編成的大撮子,揚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紋,指紋的一種,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一樣的,中間成封閉圓形的謂之“籮”(民間多稱為“鬥”),如果開口延伸出去謂之“簸箕”,鬥和簸箕被賦予神秘的占蔔色彩,在民間流傳着這樣一段話,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另外還有叫做簸箕闆的小吃。
我所講到的就是第二種,用以揚米去糠的器具,也可用來篩除其他農作物的雜質。比如:黃豆,豌豆,芝麻等等
簸箕:一種用蘆席或竹片編制的一種生活用具,形狀像臉盆,有很多孔。是用來過濾的。使用的時候,大塊的物體就留在裡面,小塊的就通過孔掉出來。
簸箕炊因其采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著稱,其後放磨成槳的米粉于簸箕當中,待一層熟透後再逐漸添加,一般都有三層以上。待米粉全熟後,用小刀将其剮成格狀,以方便食客食用,最後在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與蒜蓉漿(即蒜雞油)然後蘸着吃,入口細膩富有彈性,不過因蒜蓉有餘味,所以也有不好此道者,故可單純放花生油所煮成的香油,其風味依舊。
簸箕炊是廣東省粵西地區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在茂名、電白、高州、化州、遂溪、廉江、吳川、雷州、徐聞、湛江一帶非常盛行。因其采用竹篾編制而成的簸箕為盛具而著稱,化州又稱"格籺"。遂溪西邊沿海的港門、北坡、草潭、楊柑等鎮稱之為"白籺",制法為放磨成槳的米粉于簸箕當中上鍋蒸煮,待一層熟透後再逐漸添加,一般都有三層以上。待米粉全熟後,用小刀将其剮成格狀,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與蒜蓉漿(即蒜雞油)。入口細膩富有彈性,軟滑而不黏牙,再加上秘制的醬料,香濃而又不膩,那種味道絕對令人難以忘懷。
由此來看,作為傳統手工器具中的一員,看似簡單的“簸箕”它的作用還是很多的。
接下來的視頻裡,我将帶大家去看看這關乎命理傳說的“簸箕”,關于它的手工制作過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謝謝閱讀
請高台貴手指,關注鄉村導遊郭小濤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