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是國内最受歡迎,也是産銷量最大的茶類,基本工序為殺青、做形(包括揉撚)、幹燥。其中“殺青”是關鍵工序。
綠茶的殺青方式可以分為“炒熱殺青”和“蒸熱殺青”,幹燥方式包括“炒幹”和“烘幹”和“曬幹”等。
一般分類将“蒸青”和“炒青”并列,兩者同為“殺青”工藝,而“烘青”和“曬青”并非“殺青”方式,而是“幹燥”方式,可以并列。但嚴格來講,這樣劃分也不夠嚴謹,應該将炒青、烘青、曬青歸為一類,均為幹燥方式命名,其中又可分為三小類:炒炒(炒青)、炒烘(烘青)、炒曬(曬青),以幹燥方式命名,“蒸青”單獨一類,以殺青方式命名。因國内綠茶産區極多,幾乎所有産茶區都會出産綠茶,工藝上也各有細微特色,限于篇幅無法一一詳盡,因此上述分類方式也隻能簡單籠統的分類,僅供參考而已。
此外,綠茶還可以按茶葉形狀分為:圓形、類圓形、直圓條形、彎圓條形、粗條形、扁條形、片形、針形、花形、尖形、圓團形等等。
綠茶是國内受衆最廣、産銷量最大的茶類
【白茶】:白茶的制作工藝隻有“萎凋”與“幹燥”兩個主要環節,堪稱工藝最簡單的茶類,其中“萎凋”是關鍵工藝。白茶的主要産區集中在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其中以福鼎白茶最為有名,同時雲南、廣西、廣東、江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也生産有白茶,其中雲南的月光白茶和古樹白茶也有較高知名度。
福建白茶主要樹種為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白毫,以及當地的群體種,俗稱“菜茶”。白茶的分類主要分為“芽茶”和“葉茶”。最常見的“芽茶”便是“白毫銀針”,采摘級别最高,采單芽制作,因其白毫密被、色白如銀、外形似針而得名。“葉茶”一般分為白牡丹(一芽一二葉)、貢眉(群體種一芽二葉至三四葉)、壽眉(二三四葉)三種。在日常中,又常将“貢眉”和“壽眉”合二為一,區分并不明顯。在不同類别中,又可遵循相關标準分為特級、一級、二級等不同等級,如一級白牡丹、特級白牡丹,等等。
白茶低溫日光萎凋(網圖侵删)
【黃茶】:黃茶脫胎于綠茶,在綠茶工藝基礎上增加了“悶黃”工藝,而悶黃也是制作黃茶的關鍵工藝。根據悶黃先後和時間長短,又分為“濕坯悶黃”和“幹坯悶黃”,其中“濕坯悶黃”可分為“殺青後”和“揉撚後”悶黃,“幹坯悶黃”可分為“堆積悶黃”和“紙包悶黃”,在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第一集中展示的“蒙頂黃芽”制作過程中“悶黃”即屬于“紙包悶黃”工藝。
蒙頂黃芽的紙包悶黃工藝(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青茶(烏龍茶)】青茶,俗稱烏龍茶,最大的特色就是“香”,被譽為“香氣最豐富的茶”,據專家不完全統計,烏龍茶的香型可多達500多種,遠超其他茶類。而烏龍茶香氣多樣的關鍵秘訣就是其獨特的“搖青”工藝,也叫“做青”,堪稱“香氣加工廠”。在“做青”環節,大量的芳香物質水解、異構、轉化、合成,将鮮葉中原有的80多種香氣物質快速提升至四五百種之多。
相比綠茶、黃茶、白茶等,烏龍茶的發展曆史并不長,相傳烏龍茶由宋代貢茶“龍團、鳳餅”演變而來,創制于清朝雍正年間,目前産區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台灣三省,一般按産地分為閩北烏龍(武夷岩茶)、閩南烏龍(安溪鐵觀音)、廣東烏龍(鳳凰單叢)、台灣烏龍(凍頂烏龍)四類。盡管看起來産區并不多,但烏龍茶細分品種極多,依然是個龐大的家族,限于篇幅,本篇暫不展開。
烏龍茶在發酵程度上屬于“半發酵茶”,根據發酵程度不同也分了不同的等級,有輕發酵的台灣包種茶、清香型鐵觀音,有中發酵的傳統鐵觀音、單叢、岩茶,還有發酵程度最高的接近紅茶風味的東方美人。
潮汕人最愛的烏龍茶——鳳凰單叢(網圖侵删)
【紅茶】紅茶是全發酵茶,茶多酚含量保留約10%左右,茶性溫和綿柔。因幹茶色澤黑亮,曾被叫做“烏茶”,因此英文名稱也被叫做“Black tea”,是世界第一大茶類。紅茶發源于中國,而武夷山桐木村的“正山小種”則被稱為“世界紅茶鼻祖”,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相比烏龍茶氧化(發酵)的克制和分寸感,紅茶發酵則顯得放肆了許多,通過“揉撚”将細胞壁破損,揉撚出茶汁,為茶葉發酵做足準備,讓生物酶可以盡情發揮,達到充分發酵的目的。
紅茶分類相對比較簡單,一般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其中工夫紅茶和紅碎茶均由小種紅茶發展而來。小種紅茶僅限于武夷山及周邊地區出産,包括“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正山小種僅限武夷山星村鎮桐木關一帶出産,又稱“星村小種”或“桐木關小種”,武夷山地區附近其他地區所産的諸如坦洋、北嶺、屏南等地區所産小種紅茶品質相對較差,統稱為“外山小種”。
隻有武夷山核心區的才能叫“正山小種”(網圖侵删)
工夫紅茶是中國紅茶的主流,産地多産量大,名目繁多,這裡不細述了,以後有時間可以專門另開一篇專題文章給大家分享。
【黑茶】黑茶,英文名是Dark tea(一定不要跟紅茶的Black tea混淆),是發酵程度最高的茶類,屬于“後發酵茶”。基本工藝流程是殺青、初揉、渥堆、複揉、烘焙。“渥堆發酵”是最具特色的工藝,黑茶一般原料較粗老,加之制造過程中往往堆積發酵時間較長,因而葉色油黑或黑褐,故稱黑茶。黑茶主産區分布在廣西(六堡茶)、湖南(茯茶、黑磚茶等)、四川(藏茶)、湖北(青磚)、陝西(茯茶)、雲南(普洱熟茶)等地。
曆史上最早的黑茶叫“藏茶”,出現在四川雅安地區,至今已有1300多年,堪稱“黑茶之祖”。黑茶工藝的出現,認知度比較高的說法是在茶馬古道交易過程中,在運輸途中的兩三個月時間内,在日曬雨淋中發生了自然發酵,因此被稱為“在馬背上形成的茶類”。久而久之,制茶師傅們在制茶過程中專門增加一道“渥堆”工序,便正式産生了黑茶。
常見的黑茶多為緊壓茶、散茶、花卷茶三種形态,緊壓茶多為“磚茶”,有茯磚、花磚、黑磚、青磚,并稱“四磚”,散茶有天尖、貢尖和生尖,統稱“三尖”,花卷茶則有十兩、百兩、千兩茶等。
關于“普洱熟茶”是否屬于“黑茶”,業内一直有兩種觀點。安徽農大陳椽教授編撰的《制茶學》一書中,曾将普洱茶歸為黑茶範疇,這是學院派的官方分類。但在普洱茶行業,卻有很多不同聲音。在2006年出台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标準中,将普洱茶單獨列為六大茶類之外的特種茶,2017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标志正式發布,也支持并延續了這種分類方法,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普洱茶也被歸為“特種茶類”中。此外在“加工工藝”、“發酵方式”、“原料标準”等多個方面也跟傳統黑茶有着明顯區别,因此,也可以說普洱茶是一種特種茶,跟黑茶有類似之處,但并不屬于黑茶。
“金花”是黑茶特有的現象(網圖侵删)
以上簡單對六大茶類進行了一個基礎的說明,限于篇幅,無法展開來詳解,日後可能會開一個六大茶類的專題系列,盡量分門别類詳細而深入的介紹各個茶類的相關常識。當然,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将繼續更新茶葉知識,在茶的世界裡,讓我們共同進步。
下一期:六大茶類保存方法與保存期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