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菠菠粿
菠菠粿,也叫“清明粿”
福州的“菠菠粿”,也叫“清明粿”。這個可愛的綠色團子是用什麼食材做的呢?
原料中有一種草,福州人管它叫菠菠草,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野生植物,長于冬季農田及荒埔中,芯末開白色小花,花蕾及枝葉有棉絮狀的白色纖維。
制作方法:
從田間采集“菠菠草”後,選摘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團塊,作為粿皮。再将團塊分成小塊,壓捏成圓餅,以棗泥、豆沙、蘿蔔絲等為餡捏制成型,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或入鍋油煎熟即可。
菠菠草的青綠色賦予菠菠粿以春天的綠意。
莆田
清明龜
清明龜,是外形壓作龜形的清明粿
在福建莆仙各地一到清明節,凡在異鄉者,都要盡量回鄉祭祖掃墓。祭品除素葷菜、果盒、酒及點香燭燒紙錢外,家家戶戶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龜”,因為外形酷似龜狀,所以叫做清明龜。
清明龜模具
莆田民間傳說龜與鳳、龍、麟合稱為四靈,因此“清明龜”寓含祖先靈氣長存,子孫平安長壽之意。
制作方法:
加糖的綠豆沙捏成橢圓狀
包裹上綠豆沙放入模具壓實
墊底的雞葉用剪刀修飾成橢圓
甯德、南平順昌
畲家烏稔飯
烏稔飯
閩東是畲族聚居地。說到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烏稔飯”。
烏稔飯又名烏米飯,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别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
畲族烏稔飯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制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濕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
“烏稔飯”顔色烏黑但卻米香撲鼻,别有一番風味。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顔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一般糯米飯相比,别有一番風味。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鳅面祭祖送人習俗。而且在這段時間裡,在閩東許多城鄉中還可以吃到一種富有閩東特色的食品,那就是春菊和金櫻子花拌到磨好的米漿裡,烙熟為時令小吃,這種小吃頗富鄉野風味。
制作方法:
“烏稔飯”的制作方法并不繁雜,将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淨,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将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裡蒸煮,熟時即可食用。
泉州、廈門、漳州
潤餅
潤餅
潤餅,又名春餅、春卷、薄餅,是閩南、台灣著名的民間吉祥民俗食品。每年農曆三月三、清明前後,閩台民衆都喜歡吃春餅,這已成為閩台民間的一種食俗,也是閩台習俗相近的見證。
吃時,先在圓盤似的薄面粉皮(春餅皮)内抹上果子醬,然後包上肉絲、豆芽菜、豆腐條和紅蘿蔔、韭菜、芹菜、冬筍絲、煎蛋條、冬瓜條、香菇、芝麻磨碎滲糖、花生磨碎滲糖等作為春餅的佐料,即餡,然後卷成筒狀,兩頭折攏包好就可以吃了。也有人把它再油炸成金黃色而成,更為香脆可口。
春餅皮香脆、餡香軟,香甜可口,鹹中有甜、甘鮮芳香,讓人流涎欲滴,十分爽口,吃了想再吃,曆久不衰,代代相傳。
制作方法:
春餅是用面粉加工做成的,将面粉加清水、味精,邊攪拌邊加水,用力攪拌 、摔打,直至粉槳濃如糊、有筋勁有彈性時,靜置半小時。平底鍋置中火上熱,手抓面團在平底鍋上輕輕旋轉一圈,這一烤,馬上由另一人抓起簿餅皮待用。
龍岩客家
艾糍
艾糍,也叫艾粄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女人們會把它們采下來,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草
艾糍味道濃烈,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如果吃不慣,可以在做艾糍時少放些艾葉,這樣吃起來就會滿口清香,還帶着一種特有的甘味,讓人頓時胃口大開。
其實艾草做的菜并不隻限于艾糍,隻是艾糍太過出名讓人忽略了用這種食材烹制的其他菜式而已。艾草本身還有祛風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時會用艾幹來炖雞,一來滋補身體、二來驅除風邪,隻要放量适當,味道會非常好。對于南方潮濕的春節,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制作方法:
1、采摘的艾葉,用清水漂冼幹淨,晾幹水。
2、艾葉放入煮大約十五分鐘左右把煮好的艾葉用冷水漂冼,去除苦澀味,搗爛。
3、搗爛的艾葉添加糯米粉和少量粘米粉揉成面團。
4、兩種餡,甜味和鹹味。鹹餡的是豬肉碎,蘿蔔幹碎,香菇碎,三者炒熟,再加入花生和芝麻。甜味的是炒花生米,研碎,加入炒香的芝麻和白糖。
5、将餡包入艾葉糊的面團中,就象包湯圓一樣,但最後壓扁并給每個艾糍附上一小片柚子葉/芭蕉葉,環狀碼放入蒸籠裡包好的艾糍。
7、上鍋蒸,将蒸籠放入鍋裡蒸熟。
三明泰甯
暖菇包
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甯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曲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時節,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節。
制作方法:
在泰甯,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鮮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閩北邵武、武夷山
白包糍、鼠曲粿
邵武白包糍
清明節前後,在邵武還有一部分的家庭,保留了傳統的習俗——做白包糍。以前,每到清明,邵武市很多鄉村家家戶戶都要包糍。 包糍狀似水餃,包餡所用之皮不是面粉,而是大米和水曲混制而成。
制作白包糍十分費力,沒有力氣是吃不到的
武夷山鼠曲粿
“鼠曲稞”即清明稞。是武夷山人精工細作而成的絕妙點心。在清明前,采摘鮮嫩的鼠曲草搗爛,取用草汁和入米漿,蒸熟,包上香菇、筍絲、肉絲、腌菜等制成的餡,做成各種顔色。農村還有不包餡做成磚塊大小的粿,特點是保存時間長。
甯德福鼎
墓餅
墓餅,即光餅或芝麻餅
在福鼎,清明節那一天孩子們會起的特别早,穿戴整齊後,便會邀幾個小夥伴往山頭奔去讨“墓餅”。原來在清明這天,每戶上山掃墓的人家都會挑着兩三個麻袋或籮筐到墓地,裡面裝滿了墓餅即光餅或芝麻餅待掃墓結束後派發給來讨的人。據說誰家的墓地上來的人越多越好,是個好兆頭,代表興旺和繁榮。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