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與地壇》三篇文章分别出自朱自清、郁達夫、史鐵生三位散文大家之手。三篇文章中除去作者“我”,都有人物出現。但是在三位作家筆下,卻又那麼神奇的不同。
01人物是誰?
《荷塘月色》是妻兒
《故都的秋》畫中人物的對話
《我與地壇》母親
02怎麼寫的?
《荷塘月色》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妻子在文章首尾段落出現,看似順帶一筆,極其簡略,就像一個背景畫面一面,暗淡的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故都的秋》
……着着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咬着煙管,在雨後的斜橋影裡,上橋頭樹底下去一立,遇見熟人,便會用了緩慢悠閑的聲調,微歎着互答着地說:
“唉,天可真涼了——”(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
“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了!”
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有些批評家說,中國的文人學士……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在描繪秋雨的畫面中, 突然插入兩個人的完整對話,突現平平仄仄的讀音的美妙,好似畫中的一個元素,随意的如一朵花,一片葉。
景物描寫之後,作者自己這個喜歡秋贊頌秋的文人,找到了一批喜歡秋的中國文人學士和詩人,還要外國的詩人,最多最有味的贊頌秋的文字,甚至寫到了囚犯對秋一樣的情感,再回到中國“文士”和名篇,突出北方秋的獨特之處。
《我與地壇》
“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知道我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裡結果會更糟……這以後她會怎樣,當年我不曾想過。”
“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麼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牆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樣一個母親,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有一次與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為他的母親還活着。……不這麼簡單。”
“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裡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母親,整個第二部分來詳細寫母親的形象,通過三個具體場景回憶,寫母親默默承受我的壞脾氣,送我去地壇時的語言和動作、心理,在地壇裡找我的舉動,寫出一個有雙腿癱瘓的兒子的母親所承受的身體、心理、精神上的折磨,刻畫了一位堅韌頑強,溫柔如水,默默的陪伴,愛兒子超過自己的偉大母親形象。
通過自己對母親的發脾氣,後悔沒有為她想過,後悔有了名氣沒有讓她享受到幸福,痛悔自己在她尋找的時候的躲避,追憶中充滿了自責和悔恨。
手法是什麼?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與地壇》三篇文章分别出自朱自清、郁達夫、史鐵生三位散文大家之手,運用比喻、拟人、對比、虛實等多種藝術手法,使景物畫面呈現出生動形象特點。
一、 速讀課文,分類各種藝術手法賞析批注
速讀課文,勾畫《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我與地壇》運用各種藝術手法的句子,進行批注賞析。
二、 品讀課文,藝術手法分類分享會
1.比喻:
《荷塘月色》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袅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擇要分析:
其中最美的畫面是荷葉随風起舞時,宛如婆娑婀娜舞女美妙旋轉的裙子,荷花就是美人;可以用“青翠的玉盤”比喻替換嗎?對比分析,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但不是月色下的荷塘,因為月色之下,色和質皆看不清楚,隻能看其形,隻有舒展的裙子有動感的相似。
“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的選擇,讓讀者想起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潔品質,運用比喻中的博喻,強調白荷的不同層面特點,明珠點明白荷的白色光華閃亮奪目,星星點明白荷的忽明忽暗,美人點明白荷的朦胧恬靜和不染纖塵的美質。
“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全文營造了淡淡的喜悅情緒,但這一句斑駁的黑影,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隻有恐怖,沒有喜悅,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
《故都的秋》
第一是棗子樹,屋角,牆頭,茅房邊上,竈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地長大起來。像橄榄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顔色的時候。
棗子像橄榄又像鴿蛋似的,從喻體看,棗子出人意料的個大,北方特有的粗犷。
2.拟人:
《荷塘月色》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袅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顔色;而葉子卻更見風緻了。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樹縫裡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擇要分析:
其中形态各異的荷花,用“袅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俨然已是仙子一般了,形象優美令人向往。
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一詞來形容流水,仿佛一下子看到了款款深情的眼神,流水無聲卻似有深情。
《我與地壇》
我常覺得這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曆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
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
“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擇要分析:
作者是在表達自己和園子的契合和密不可分;不說自己愛上園子,卻用拟人口吻表達,園子一直在癡癡等他。可見,作者對園子的深情,以我之情觀物,才會有物有人情。
作者筆下細膩描繪地壇小生靈的種種情态,賦予人格化,彰顯出地壇荒蕪外表下的勃勃生機與無限活力。荒涼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3.通感:
《荷塘月色》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擇要分析:
嗅覺轉換為聽覺,月夜下的荷香,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二者相同。
對比分析:“這裡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着我。”(《紫藤蘿瀑布》)陽光下的清香,才是夢幻般的淡紫色,才是完全擁抱着我。和月夜下的荷香,遠遠的,若即若離,捉摸不定完全不同。通感,可以調動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曆出發,去領會作品藝術境界。
4.虛實結合
《荷塘月色》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裡可以約略知道……梁元帝《采蓮賦》裡說得好:……
于是又記起,《西州曲》裡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擇要分析:
“薄薄的青霧”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既有實寫,也有虛寫,虛中見實,貼切地表現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飄忽的姿态。
虛寫《采蓮賦》和《西州曲》的熱鬧動人的色調場景對比,為的是襯托眼前的荷塘月色的清冷、靜谧,淡淡,輕輕,悄悄。在不靜求靜得靜出靜的循環中,暫得臨時安甯。
《故都的秋》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台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擇要分析:
虛寫作者在南方,思念想念北平的秋,寫出了很多北平秋天特有的景點和景緻,和現實描寫故都的秋的景色選擇形成對比,襯托現實景色的“清”“靜”“悲涼”
5.對比
《故都的秋》
南國之秋,當然也是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幹,稀飯之與馍馍,鲈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擇要分析:
南方名勝古迹的特有秋景和故都的秋景相比,“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作者用具體物品進一步闡釋,淡和濃,無味和濃郁;軟和硬,寡淡和厚實;軟綿和堅硬,清淡和厚實;渺小和高大,短暫和持久。
《我與地壇》
他又說:“我那時真就是想出名,出了名讓别人羨慕我母親。”我想,他比我坦率。我想,他又比我幸福,因為他的母親還活着。
擇要分析:他的回答做法和我的想法做法對比,對比之下,作者檢讨自己不坦率,直言自己不幸福。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于商業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開灤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語文學科主任,張麗鈞名師工作室成員,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河北省名師、河北省特級教師、河北省正高級教師、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全國、省、市賽課多次獲獎。30餘篇文章在報刊雜志上登載,參編教育書籍5部,獨著《語文靈動課堂的構建與實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