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的餘伯近段時間
右腳一直隐隐作痛,
走路後腳痛愈加明顯,
停歇後症狀會好轉,
他剛開始以為是天氣變化
導緻的腳痛就沒有太重視。
然而,才5天時間,
他的第三個腳趾就出現了水疱,
然後變黑,
旁邊的腳趾也逐漸腫脹疼痛起來。
兒子餘先生不敢怠慢,
即刻帶上餘伯踏上尋醫之路,
最終确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專家提醒,及早發現下肢動脈閉塞并不難,該病的早期表現為患者步行一段距離後出現小腿後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痙攣,此時患者坐下休息片刻,疼痛和不适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後又會加重,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進行自我診斷。
腳趾疼痛發黑 原來是患上這種病
當地醫院檢查發現,餘伯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該疾病是全身性動脈硬化血管病變在下肢動脈的表現,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累及下肢動脈,導緻動脈狹窄或閉塞而引起肢體缺血症狀,常表現為下肢冰涼、麻木、無力、行走後疼痛,嚴重時可引起缺血性靜息痛、潰瘍、壞疽症狀。
醫生考慮患者下肢動脈缺血閉塞的症狀嚴重,已達到手術治療指征,但是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在當地醫生的推薦下,餘先生聯系到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介入血管外科李承志副主任醫師。
“一定要手術治療嗎?”餘先生帶着疑惑問。
李承志解釋道,餘伯已經确診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該疾病治療方案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由于餘伯有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平時也有抽煙,這是引起下肢動脈閉塞的高危因素,首先餘伯需要戒煙、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在控制這些危險因素的同時,需要堅持服用抗血小闆及擴管藥物,這些藥物是無論有無做手術都必須要長期堅持服用的。其次,餘伯已經達到了手術治療指征,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恢複下肢動脈血供以促進右腳潰瘍的愈合。
最終,經過2個小時的手術,餘伯轉危為安。
醫生:警惕“間歇性跛行”,出現這些症狀要當心
如何及早識别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李承志表示,及早發現下肢動脈閉塞并不難,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進行自我診斷。該病的早期表現為患者步行一段距離後出現小腿後方肌肉的疲乏、疼痛或痙攣,此時患者坐下休息片刻,疼痛和不适感可緩解或消失,但再次行走一定距離後又會加重,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跛行”。
随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程度的加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離越來越短,直至最後喪失行走能力。到疾病後期,皮膚、肌肉組織缺血會導緻腳趾潰瘍或者發黑壞死,壞死部位的反複感染用一般藥物常無法控制,産生所謂的“老爛腳”,此時再去醫院就診,已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張豔強調,早期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格外重要,高危人群應戒煙、低鹽低脂清淡飲食,堅持适量的體力活動,每天最好堅持30分鐘以上的步行活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青梅 通訊員:林印勝、張燦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