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可以說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一名漢字愛好者,首先要認識,然後要明白其意思。可是你知道嗎,有些成語雖然每個字都認識,但是它們的意思卻很容易弄錯,不信,請看下面這些成語。
一、久假不歸
這裡的“假”讀作:jiǎ,“借”的意思,作動詞用,這個成語出自《孟子·盡心上》,原義是孟子批評春秋五霸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去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許多人望文生義,以為是長期生病而沒有回來的意思。
二、誇誇其談 侃侃而談
誇誇其談指的是說話或寫文章不切實際,特别浮誇。出自清代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侃侃而談指的是理直氣壯、從容不迫、不慌不忙地說話。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論語·鄉黨》。
很多人常常混用這兩個成語。
三、一蹴而就
蹴:踢,踏。就:成功。踏出一步就成功了。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能成功。通常指不付出努力就獲得成功,用于批評場合,是個貶義詞。
生活中常常被濫用,以為是個褒義詞。
四、無商不尖
舊時商家賣米時會用紅木戒尺削平升鬥内隆起的米,以保證份量充足。銀貨兩訖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裡氽(tǔn)點米加在米鬥上,于是已抹平的米面上便會鼓起一撮“尖頭”,給顧客盡量讓利。
因此這個成語表示沒有商人不讓利的意思,後來不知怎麼地給訛傳成了無商不奸,這倒成了現在一些不法商人的真實嘴臉。
五、不贊一詞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指文章寫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後比喻一言不發。
許多人誤用為“沒有一句稱贊的詞“。
六、三人成虎
出自《戰國策·魏策二》,指的是說的人多了,謠言也就成真的了。大街上根本沒有老虎,這是毋庸置疑的。但人人都這麼說,謠言也就變成了事實。
因此這個成語指的是謠言,常被人誤用為“團結起來力量大“。有道是”三人成虎,曾參(曾子)殺人“,謠言止于智者。
七、首當其沖
當,讀作:“dāng“,這個成語比喻最先遭受攻擊或遇到災難。出自《漢書·五行志上》。
常被誤用為“首先應當做什麼或首先接受任務“。
八、首鼠兩端
首鼠:老鼠性多疑,出洞時一會進,一會兒退,不能自決。因此這個成語指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或搖擺不定。形容做事遲疑不決,瞻前顧後。出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常常被誤用為“前後言行不一緻“。
九、蓬荜生輝
蓬:蓬草;荜:籬笆。蓬荜,指的是窮人住的房子,常用作自謙。因此該成語用來形容貴客來訪而使主人增光不少(使寒門增添光輝)。出自元秦簡夫《剪發待賓》。
常常被誤解為“形容别人房子增添光輝“。
十、慘淡經營
慘淡:費盡心思;經營:組織,籌劃。這個成語是指費盡心思辛辛苦苦地組織籌劃。後指在困境中艱難地從事某種事業。出自杜甫《丹青引贈曹将軍霸》:“诏謂将軍指絹素,意匠慘淡經營中。”
而不是指“不善營業,經營不善”的意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