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足太陽膀胱經重要的穴位

足太陽膀胱經重要的穴位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5 18:43:02

足太陽膀胱經重要的穴位(經絡學足太陽膀胱經)1

​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别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别下行到項部,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側,脊柱兩旁,到達腰部,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

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胛内側,從附分穴挾脊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交于足少陰腎經。

中文名

膀胱經

外文名

bladder meridian

屬性

人體經脈

出處

《靈樞·經脈》

涉及學科

中醫學

出處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内眦,上額,交巅。 其支者:從巅至耳上角。

足太陽膀胱經

其支者:從巅入絡腦,還出别下項 ,循肩髆内,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夾脊,貫臀,入腘中。

其支者:從髆内左右别下貫胛,夾脊内,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腘中——以下貫踹内,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膀胱經經絡歌

足太陽膀胱經穴分寸歌(67穴)

足太陽是膀胱經,目内眦角始睛明,

眉毛内側攢(cuan)竹取,眉沖直上旁神庭,

曲差入發五分際,神庭旁開寸五分,

五處旁開亦寸半,細算卻與上星平,

承光通天絡卻穴,相去寸半調看勻,

玉枕夾腦一寸三,入發二五枕骨邊,

天柱項後發際取,大筋外廉陷中獻,

自此夾脊開寸五,第一大杼二風門,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督六椎下論,

膈七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

十三三焦十四腎,氣海俞在十五椎,

大腸十六椎下取,十七關元俞可推,

小腸十八胱十九,中膂俞穴二十椎,

白環二一椎下論,以上各穴皆可推,

更有上次中下髎,一二三四腰空好,

會陽陰尾尻骨旁,第一側線諸穴了,

再從脊旁開三寸,第二椎下為附分,

三椎魄戶四膏肓,第五椎下尋神堂,

第六譩譆(yixi)膈關七,第九魂門十陽綱,

十一椎下意舍存,十二胃倉穴已分,

十三肓門端正在,十四志室不須論,

十九胞肓二一秩,第二側線諸穴勻,

繼向臀部橫紋取,承扶居下陷中央,

殷門扶下方六寸,委陽腘外兩筋鄉,

浮郄實居委陽上,相去隻有一寸長,

委中在腘約紋裡,向下二寸尋合陽,

承筋合陽直下取,穴在腨腸之中央,

承山腨(shuan)下分肉間,外踝七寸上飛揚,

跗陽外踝上三寸,昆侖後跟陷中央,

仆參跟下腳邊上,申脈踝下五分張,

金門申(申脈)前墟(丘墟)後取,京骨外側骨際量,

束骨本節後肉際,通谷(足通谷)節前陷中強,

至陰卻在小趾側,太陽之穴始周詳。

循行路線

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眦(睛明穴),上達額部,左右交會于頭頂部(百會穴)。本經脈分支從頭頂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脈從頭頂部分别向後行至枕骨處,進入顱腔,絡腦,回出分别下行到項部(天柱穴),下行交會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側,脊柱兩旁(一寸五分),到達腰部(腎俞穴),進入脊柱兩旁的肌肉,深入體腔,絡腎,屬膀胱。本經脈一分支從腰部分出,沿脊柱兩旁下行,穿過臀部,從大腿後側外緣下行至腘窩中(委中穴)。另一分支從項分出下行,經肩胛内側,從附分穴挾脊(三寸)下行至髀樞,經大腿後側至腘窩中與前一支脈會合,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出走于足外踝後,沿足背外側緣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交于足少陰腎經。

穴位

本經脈腧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合134穴。

本經共有67個穴位,其中有49個穴位分布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個穴位分布在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和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本經腧穴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精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的病症及本經所過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頭痛、目疾、鼻病、遺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後側部位的疼痛等症。

主幹與分支

足太陽膀胱經從内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沖、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鬓、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内絡于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複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内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内側分别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yixi)、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髋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于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跗陽、昆侖),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本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餘18穴則分布于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末穴至陰。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症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治症

本經所主病候

外經——頭、項痛,頭、項強痛,眼痛多淚,鼻塞,流涕,鼻血,痔瘡,經脈所過的背、腰、骶、大腿後側、腘窩、腓腸肌等處疼痛,足小趾不能運用,瘧疾。

  内髒——癫狂,小便淋瀝、短赤,尿失禁。

本經主治病證

髒腑、頭部、筋病。

穴位介紹

睛明[1]BL1 Jing mi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上方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

①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

②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

③急性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穴。

攢竹[2]BL2 Cuan zhu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迹處。

【作用】疏風清熱,通絡明目。

【主治】

①眉棱骨痛,目視不明,目赤腫痛。

②呃逆。

③腰痛。

④膈肌痙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眉沖[3]BL3 Mei chong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作用】疏風清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頭痛,眩暈,鼻塞。

②癫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曲差[4]BL4 Qu cha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内1/3與中1/3交點上。

【作用】疏風洩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頭痛,鼻塞,鼽衄。

②目視不明。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五處[5]BL5 Wu chu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洩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頭痛,頭暈。

②中風偏癱。

③癫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光[6]BL6 Cheng gua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洩熱,清頭明目。

【主治】

①目視不明。

②中風偏癱,癫痫。

③頭暈目眩。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通天[7]BL7 Tong tia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利鼻竅。

【主治】

①鼻塞,鼻中瘜肉,鼻瘡,鼻淵,鼻衄。

②頭痛,目眩。

③中風偏癱,癫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絡卻[8]BL8 Luo que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

①目視不明。

②中風偏癱,癫痫。

③耳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玉枕[9]BL9 Yu zhen

【定位】在後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粗隆上緣的凹陷處。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通竅明目。

【主治】

①頭項痛,目視不明。

②鼻塞。

③腳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天柱[10]BL10 Tian zhu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緣後發際中,約當後發際正中旁開1.3寸。

【作用】疏風清頭,通經活絡。

【主治】

①頭暈,目眩。

②頭痛,項強,肩背痛。

③鼻塞,咽喉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大杼[11]BL11 Da z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祛風解表,疏調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

①各種骨病(骨痛,肩、腰、骶、膝關節痛)。

②發熱,咳嗽,頭痛鼻塞。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八會穴(骨會),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風門[12]BL12 Feng m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推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宣肺解表,疏風清熱。

【主治】

①傷風,咳嗽。

②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肺俞[13]BL13 F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陰清熱,調理肺氣。

【主治】

①發熱,咳嗽,咳血,盜汗,鼻塞。

②毛發脫落,痘,疹,瘡,癬。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肺的背俞穴

厥陰俞[14]BL14 Jue y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疏通心脈,寬胸理氣。

【主治】

①心痛,心悸。

②咳嗽,胸悶。

③牙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心包背俞穴

心俞[15]BL15 Xi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養血甯心,理氣止痛,通絡寬胸。

【主治】

①心痛,心悸,胸悶,氣短。

②咳嗽,吐血。

③失眠,健忘,癫痫。

④夢遺,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心的背俞穴

督俞[16]BL16 Du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 1.5寸。

【作用】理氣寬胸

【主治】

①心痛,胸悶。

②胃痛,腹痛。

③咳嗽,氣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膈俞[17]BL17 Ge shu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寬胸降逆,理血化淤,調氣補虛,調和脾胃。

【主治】

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

②咳嗽,氣喘,吐血,骨蒸盜汗。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八會穴(血會)

肝俞[18]BL18 G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理氣,養血明目,潛陽熄風。

【主治】

①脅痛,黃疸。

②目疾,吐,衄。

③癫狂,脊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肝的背俞穴

膽俞[19]BL19 Dan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疏肝利膽,理氣解郁,調和脾胃。

【主治】

①黃疸,口苦,脅痛。

②肺痨,潮熱。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膽的背俞穴

脾俞[20]BL20 P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健脾祛濕,益氣和中。

【主治】

①腹脹,黃疸,嘔吐,洩瀉,痢疾,便血。

②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脾的背俞穴

胃俞[21]BL21 Wei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理氣和胃,化濕消滞。

【主治】

①胃脘痛,嘔吐。

②腹脹,腸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胃的背部俞穴

三焦俞[22]BL22 San jiao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調水道。

【主治】

①水腫,小便不利。

②腹脹,腸鳴,洩瀉,痢疾。

③膝關節無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三焦背俞穴

腎俞[23]BL23 Shen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滋陰壯陽,補腎益氣,利水消腫。

【主治】

①遺尿,小便不利,水腫。

②遺精,陽痿,月經不調,白帶。

③耳聾,耳鳴,咳嗽,氣喘。

④中風偏癱,腰痛,骨病。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腎的背俞穴

氣海俞[24]BL24 Qi hai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培元益氣,強壯腰膝。

【主治】

①腹脹,腸鳴,痔漏。

②痛經,腰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大腸俞[25]BL25 Da chang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通腸利腑,強壯腰膝。

【主治】

①腹脹,洩瀉,便秘,痔瘡出血。

②腰痛。

③荨麻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大腸背俞穴

關元俞[26]BL26 Guan yuan shu

【定位】在腰部,當第五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作用】壯陽補腎,調理下焦。

【主治】

①腰骶痛。

②腹脹,洩瀉。

③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小腸俞[27]BL27 Xiao ch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一骶後孔。

【作用】通腸利腑,清熱利濕。

【主治】

①腰骶痛,膝關節痛。

②小腹脹痛,小便不利。

③遺精,白帶。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小腸背俞穴

膀胱俞[28]BL28 Pang guang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二骶後孔。

【作用】通調膀胱,清熱利濕。

【主治】

①小便不利,遺尿。

②腰脊強痛,腿痛。

③洩瀉,便秘。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膀胱背俞穴

中膂俞[29]BL29 Zhong lǚ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三骶後孔。

【作用】清利下焦,益腎壯腰。

【主治】

①洩瀉。

②疝氣,腰脊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白環俞[30]BL30 Bai huan shu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四骶後孔。

【作用】溫補下元,調理氣血。

【主治】

①遺精,白帶,月經不調,遺尿。

②腰骶疼痛,疝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上髎[31]BL31 Shang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嵴與後正中線之間,适對第一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

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

②遺精,陽痿。

③大、小便不利,腰骶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次髎[32]BL32 Ci liao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内下方,适第二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通經活血。

【主治】

①遺精,陽痿。

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

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中髎[33]BL33 Zhong liao

【定位】當次髎内下方,适對第三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

①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利,便秘,洩瀉。

②腰骶疼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下髎[34]BL34 Xia liao

【定位】在骶部,當中髎内下方,适對第四骶後孔處。

【作用】壯腰補腎,調經止痛,通調二便。

【主治】

①腰骶痛,小腹痛。

②小便不利,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會陽[35]BL35 Hui ya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作用】壯腰補腎,清熱利濕。

【主治】

①大便失禁,洩瀉,便血,痔疾。

②陽痿。

③帶下。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扶[36]BL36 Cheng fu

【定位】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作用】疏經活絡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殷門[37]BL37 Yin men

【定位】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作用】疏經活絡,壯腰脊,強筋骨。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浮郄[38]BL38 Fu xi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内側。

【作用】舒筋利節

【主治】腘窩部疼痛、麻木或攣急。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委陽[39]BL39 Wei yang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内側。

【作用】舒筋利節,通利水道。

【主治】

①腰脊強痛,小腹脹滿,小便不利。

②腿足拘攣疼痛,痿厥。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三焦下合穴

委中[40]BL40 Wei zhong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作用】舒筋利節,清熱解毒。

【主治】

①腰脊疼痛,腘筋攣急,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②丹毒,皮疹,周身搔癢,疔瘡,發背。

③腹痛吐瀉。

④遺尿,小便不利。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合穴

附分[41]BL41 Fu f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舒筋活絡,祛風散寒。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手、足太陽之會穴

魄戶[42]BL42 Po hu

【定位】在背部,當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平喘止咳。

【主治】

①咳嗽,氣喘,肺痨。

②項強,肩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膏肓俞[43]BL43 Gao huang shu

【定位】在背部,當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補虛益損。

【主治】

①肺痨咳嗽氣喘,納差,便溏,消瘦乏力。

②遺精,盜汗,健忘。

③肩背痠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神堂[44]BL44 Shen t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寬胸理氣,甯心通絡。

【主治】

①心痛,心悸,失眠。

②胸悶,咳嗽,氣喘。

③肩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譩譆[45]BL45 Yi xi

【定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養陰清肺,疏風解表,活血通絡。

【主治】胸痛引背,肩背痛,咳嗽,氣喘,目眩,目痛,鼻衄,熱病無汗,瘧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膈關[46]BL46 Ge guan

【定位】在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和胃降逆,寬胸利膈。

【主治】

①飲食不下,呃逆,嘔吐。

②脊背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魂門[47]BL47 Hun men

【定位】在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主治】

①胸脅脹滿,嘔吐,洩瀉。

②背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陽綱[48]BL48 Yang g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調理腸胃。

【主治】

①黃疸,腹痛,腸鳴,洩瀉。

②消渴。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意舍[49]BL49 Yi she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化濕消滞。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洩瀉。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胃倉[50]BL50 Wei cang

【定位】在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健脾和胃,理氣消滞。

【主治】

①胃脘痛,腹脹。

②小兒食積。

③水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肓門[51]BL51 Huang men

【定位】在腰部,當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化滞消痞,化堅通乳。

【主治】

①腹痛,便秘。

②痞塊,乳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志室[52]BL52 Zhi shi

【定位】在腰部,當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作用】補腎益精,通陽利尿。

【主治】

①遺精,陽痿。

②小便不利,水腫,

③腰脊強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胞肓[53]BL53 Bao huang

【定位】在臀部,平第二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

【主治】

①尿閉,陰腫。

②腰脊痛。

③腸鳴腹脹。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秩邊[54]BL54 Zhi bian

【定位】在臀部,平第四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作用】疏通下焦,強壯腰膝。

【主治】

①腰骶痛,下肢痿痹。

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合陽[55]BL55 He yang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作用】疏經活絡,祛風除濕。

【主治】

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②疝氣。

③崩漏。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筋[56]BL56 Cheng jin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作用】疏筋活絡,通腸提肛。

【主治】

①痔疾。

②腰腿拘急疼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承山[57]BL57 Cheng shan

【定位】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理腸療痔。

【主治】

①痔瘡,便秘。

②腰腿拘急疼痛。

③腳氣。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飛揚[58]BL58 Fei yang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外踝後,昆侖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處。

【作用】散風解表,疏經活絡,清熱利濕。

【主治】

①頭痛,目眩,鼽衄。

②腰腿疼痛無力。

③痔疾。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絡穴

跗陽[59]BL59 Fu yang

【定位】在小腿後面,外踝後,昆侖穴直上3寸。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

①頭痛,頭重。

②腰骶疼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陽蹻脈郄穴

昆侖[60]BL60 Kun lun

【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作用】舒筋活絡,清利頭目。

【主治】

①急性腰痛,足跟腫痛。

②難産。

③頭痛,項強,目眩,鼻衄。

④小兒驚風。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經穴

仆參[61]BL61 Pu can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舒筋健骨。

【主治】

①下肢痿痹,足跟痛。

②癫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申脈[62]BL62 Shen mai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作用】疏經活絡,甯心安神。

【主治】

①痫症,癫狂。

②失眠,足外翻。

③頭痛,項強,腰腿痛。

④眼睑下垂。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蹻

金門[63]BL63 Jin men

【定位】在足外側,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作用】疏經活絡,甯神熄風。

【主治】

①癫狂,痛症,小兒驚風。

②頭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郄穴

京骨[64]BL64 Jing gu

【定位】在足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甯神清腦。

【主治】

①頭痛,項強,目翳。

②腰腿痛。

③癫痫。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原穴

束骨[65]BL65 Shu gu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清利頭目。

【主治】

①癫狂,頭痛項強。

②腰腿痛,肛門痛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輸穴

足通谷[66]BL66 Zu tong gu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五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作用】疏經活絡,散風清熱。

【主治】

①頭痛,項強,目眩.鼻衄。

②癫狂。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荥穴

至陰[67]BL67 Zhi yin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風清熱,矯正胎位。

【主治】

①胎位不正,難産。

②頭目痛,鼻塞,鼻衄。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穴

【類别】井穴

其他

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交于督脈直至巅頂(百會穴)。

2.分支

巅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頂向後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内絡腦,複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沿肩胛内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于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内側分别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髋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于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昆侖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3.聯系髒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系。

4.主要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鼻塞,鼻衄,頭痛,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5.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惡寒,發熱,鼻塞,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巅絡腦,邪氣随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于目内眦,下行項後,一支挾背抵腰,下行經股入奈窩,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窩後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經氣不利,則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氣化失司,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6.本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髒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7.常用腧穴,左右共67穴:

睛明 攢竹 眉沖 曲差 五處 承光 通天 絡卻 玉枕 天柱 大杼 風門 肺俞 厥陰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膽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腎俞 氣海俞 大腸俞 關元俞 小腸俞 膀胱俞 中膂俞 白環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會陽 承扶 殷門 浮郄 委陽 委中 附分 魄戶 膏肓 神堂 譩譆 膈關 魂門 陽綱 意舍 胃倉 肓門 志室 胞肓 秩邊 合陽 承筋 承山 飛揚 跗陽 昆侖 仆參 申脈 金門 京骨 束骨 足通骨 至陰

參考資料

[1] ~[67].百度百科 [引用日期2013-12-18]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