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天命謂性率性謂道

天命謂性率性謂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0 15:19:03

《中庸》講義(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天命謂性率性謂道(中庸講義一)1

網絡轉載 源自孔門之學 2019-08-29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陸澄問《學》、《庸》同異。陽明先生答曰:“子思括《大學》一書之義,為《中庸》首章”。

《大學》一書先出,子思著《中庸》,遣詞造句多處映射《大學》,研讀《中庸》義理,須以熟讀《大學》為基礎。如《大學》說“誠意”,《中庸》言“誠身”;《大學》曰“至善”,《中庸》雲“至誠”;《大學》曰“格物緻知”,《中庸》雲“成物,知也”。

《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大學》區分本末,強調要“知本”,在《中庸》卻是本末一貫。“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庸》實現“本末一貫”,故把“末”字隐去,點出“大本”,正是承接《大學》而對“中”的内涵進行界定。

《中庸》論“性”,《大學》論“心”,《大學》把“誠意”功夫落在“慎獨”上,《中庸》以“慎獨”來做“複性”功夫。心之所發為“意”,一誠其意(慎其獨),則“意”合于“心”,内外人我混融一貫。《中庸》雲:“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讓性之所發,“發而皆中節”,這就是《中庸》“慎獨”功夫,通過做慎獨功夫來實現“率性”或“時中”。

《中庸》開示“中”,《大學》點出“正”,《中庸》首章與《大學》“正心”章關系密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這一句在《中庸》首章承上啟下,把首尾兩節文字貫通起來。如果看不出“戒慎”、“恐懼”取自《大學》“正心”章前一節“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不睹、不聞”取自後一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就不太好讀懂《中庸》所言“慎獨”,更難以理清《中庸》首章義理脈絡。

回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一句。《中庸》對“道”的界定,與《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不同。天之所命為“性”,“性”是充實圓滿的,從圓滿自性中開顯出來,就是“道”。大學之道,分一個内外人我,先“明明德”,再“親民”,最後以“止于至善”收尾。而《中庸》所言“道”完全合于“性”,“性”是大本,“道”乃達道。陽明先生說“至善是心之本體”,此心止于至善,則能盡其心體。可以看出,大學之道到了終結處,在内聖上實現“止于至善”,或外王上達到“明明德于天下”,才相當于《中庸》所謂“率性之謂道”。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讀“盡心”篇首章,有助于體會《中庸》首章義理。《中庸》論“性”,《大學》論“心”,孟子兼論心、性。孟子雲“盡心知性”,《中庸》曰“盡性”,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大學》沒有直接點出“盡心”,但其言“物格而後知至”與“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知本”接近于“知性”,“知至”相當于“盡心”。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下貫流行而為“性”與“道”。盡心知性而知天,由盡其心性而上達天命,無論是下貫還是上達,從義理上考察,殊途而同歸。孟子所言“知天”,這個“知”字義深,陽明先生指出:“知天,如知州、知縣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與天為一”。

朱子注:“率,循也”。“率性”可意會難以言表,下一個“循”字,落入第二義,不妥。《中庸》二十章“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以及二十六章“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都在說“率性”。

浩然之氣乃集義所生,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但孟子指出:“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自慊”與浩然之氣之至大至剛,有什麼内在關系?可以結合孟子所言“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以及“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來體會其中蘊含的義理。同理,《中庸》雲“率性之謂道”,從“率性”中須體會出“道根于性”這層意思,道雖充塞于天下,卻須臾不離自性。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大學》以“自慊”來解說“誠意”。理解了“自慊”,有助于解讀“率性”的内涵。心之所發為意,“意”自慊于“心”,“誠于中,形于外”,内外貫通,“意”便合于“心”。與之類似,《中庸》所言“率性”,則是“道”完完全全合于“性”。率性之謂道,“性”即大本之“中”,“道”乃達道之“和”,“道”須臾不離“性”,故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大本之“中”,即達道之“和”,性即道,道即性,所謂“率性之謂道”,隻是分一個體與用。可以對照《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來體會《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聖經》所言“神”,相當于《中庸》所言“天”或“天命”。

《中庸》二十一章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這個“性”與“教”,分别對應《中庸》首章所言“率性”與“修道”。對“誠”言“明”,對“性”言“道”,故“明”與“道”義同。

《約翰福音》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從來沒有人看見神,隻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将他表明出來”。

耶稣說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從聖父到聖子,可根據“表明”一詞來體會“神”與“道”之間的關系。但上帝是獨一的真神,耶稣是上帝的獨生子,聖父、聖子隻是一個“獨”,聖子本與聖父合而為一,故曰:“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中庸》所言“天”“性”“道”,三者也是合而為一。

參考:《中庸》與《大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