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都曾聽過這樣一首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勸人珍惜時光的歌,來自唐代女子杜秋娘的故事。然而為什麼要用“金縷衣”來與人生中的好時光相比呢?
當時人眼裡的“金縷衣”,可能隻是指華貴的衣裳。但用金玉來與人生相比的觀念,卻是源遠流長。
劉勝金縷玉衣 | 圖片來源:河北博物院
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劉勝金縷玉衣,出土于滿城漢墓,是漢代玉衣制度的代表。玉衣作為一種殓服,是以玉片縫綴成人形,所用規格也有尊卑等級之分。劉勝作為諸侯王,按理應該用銀縷,用金縷是當時的僭越之風作用下的結果。在目前出土的西漢、東漢各11件玉衣中,這件金縷玉衣也是最早的一件。
在我們看來,金縷玉衣是為死者精心制作的外殼。而正如墓葬中多見的玉蟬一樣,古人認為外殼是一種寄托,從其中蛻化而出的過程,便連通了速朽與永生。這是一個民族,對生命短暫與永恒的思考。
漢代玉蟬 |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薤上露,何易晞。”“百年未幾時,奄若風吹燭。”“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漢代是生命意識覺醒的時代,漢代文學從樂府民歌到貴為天子的劉徹的《秋風辭》,都處處可見對人生短暫、軀體易朽的感歎。人與草木一樣難以持久,而金玉作為無機物,它們的光華卻似乎可以永世存續。
正是在這樣的觀念下,如同著名藝術史學家巫鴻先生所闡述的那樣,滿城漢墓的構造分為前後兩段,分别是木構和石質,就是從地下家園到永恒仙境的空間隐喻。
也正因如此,對金玉的耐久度的崇拜在古代長期延續,于漢代為盛;服食金玉以求長生的方術仙道,也正是在漢代大為流行。如巫鴻先生認為,玉質殓具是意味着對有機質的軀殼的置換。
而這種心态的另一面,則是對現世物質享受的留戀,正所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不如飲美酒,被服纨與素”。西漢貴族墓葬,往往想要将平生的華美貴重之物都帶往來世。而既能代表生前之尊榮,又能寄托死後之不朽的,莫過于金縷玉衣。
漢代玉人 | 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這樣的生命觀,如同金縷玉衣一樣,在漢代之後的漫長歲月裡,雖不再顯露灼目的光彩,卻始終留存于土壤之中。直至宋代,歐陽修寫給朋友的祭文中仍然說:“其軒昂磊落,突兀峥嵘而埋藏于地下者,意其不化為朽壤,而為金玉之精。”而由此回看當下的人生,也就有了《金縷衣》這樣的歌,在千年時光中不斷傳唱。
【小提示】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為配圖表達。如有問題,請聯系【松蘭小學士】說明,轉載文章需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