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0 19:19:48

在熠熠生輝的中國繪畫史上,董其昌是一位具有深遠影響力的大師。

他首先用禅宗的派别來比喻曆代山水畫的分化,提出著名的"南北宗論"。他擅長書法,平淡古樸的筆觸仿佛清泉汩汩,令人心曠神怡,贊歎不已。他衷愛繪畫,"行萬裡路,讀萬卷書",融所見、所讀、所思于所畫之中,宛如清風,雅緻脫俗。他也是明代畫家中富貴清閑兩不誤的代表。

後世人可以從很多視角去解讀他,或好或壞,曆史的個中緣由,又有誰能說得清呢。不管怎樣,董其昌确是以書畫聞名後世。今天,我們且以書畫藝術的角度來審視這位大師,希望也能做到見賢思齊。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1

董其昌 《仿古山水圖冊》之八

董其昌,明代書畫家,字玄宰,号思白,别号香光居士,松江府上海縣董家彙人,當官後遷至松江府華亭縣。

董其昌家境貧寒,家産僅薄田20畝。年輕時,董其昌一心走科舉入仕的道路,潛心研究經史著作,學習寫作八股文,但他卻屢試不中,直至萬曆十七年終于考中進士(35歲),官至南京禮部尚書。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2

董其昌 《芳樹遙峰圖》

董其昌對書法藝術的追求,相傳是他17歲參加松江府會考的事情。當時他寫了一篇自己很滿意的八股文,志得意滿,以為一定可以拿到第一名,沒想到因為當時考官嫌他在試卷上的字寫得太難看,把文章稍遜一籌的第二名提升為第一名。此事使董其昌受了很大的刺激,從此以後他開始發憤學習書法,決心一雪前恥。

從師承上看,董其昌先以顔真卿為楷模,後來又改學魏、晉,對鐘繇、王羲之的字體加以臨摹。集衆家之長于一身,然後自有變化。他強調師法古人,且要師意不師法,書法用筆古拙而清秀,自成意趣。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3

杜甫谒玄元皇帝廟詩 董其昌

寫而優的董其昌也将他的筆墨認識貫徹到了他的繪畫之中。他曾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繪畫用了書法的筆法,自然而然就多了書卷氣。董翁不但注意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真山真水,還努力從前人的繪畫中汲取豐富的營養。王維、董源、米芾、高克恭和"元四家"的繪畫都為他所推崇。更是把李思訓和王維視為"青綠"和"水墨"兩種畫法風格的始祖,因而有了中國山水畫的"南北宗"之論。

後人簡化理解"南北宗"之論,為南宗文人畫高雅,北派院體畫匠氣。也許這并非董翁本意。畫分南北隻是畫法的一個區分,而從内涵上講,畫不必分南北,雅俗皆可共賞。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4

董其昌 《贈稼軒山水圖》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5

董其昌 《秋興八景圖》之《趙孟頫詩意》

《秋興八景圖》畫冊8開,作于萬曆四十八年。所選的這一幅繪遠山兀立,湖面平曠,近岸怪石突兀,古松參天,叢林之中,亭台樓閣隐約可辨。水中兩舟蕩于湖心,一舟正揚帆待航。整幅畫設色淡雅,明潔自然。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6

《葑泾訪古圖》董其昌

《葑泾訪古圖》是董其昌風格成熟期的作品,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筆緻清秀。小橋溪水,村落人家,氣韻恬淡,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幹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古拙清秀。

善書者不擇筆而自有風骨(淡而不厭簡而文)7

《秋山黃葉圖》董其昌

董其昌一生出仕入仕數次,在東林黨閹黨政治鬥争及其複雜的情況下,能夠明哲保身。也因為在湖光當督學時, 不肯接受賄賂而被當地勢力怨恨,發生了"民抄董宦"事件。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而古人恰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從這面鏡子中,我們可以知興替,亦可以知得失。

朝書夕畫,恬淡人生。

喜歡關注,雅俗共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