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車這是招誰惹誰了呢?
在市場端,強勢插隊蔚小理,零跑跻身新勢力銷量第一集團,卻關注者寥寥。
9月29日,零跑港股上市,還被定性為“上市不等于上岸”。
9月30日,開盤之後,零跑股價繼續走低。尾盤跌超18%,報26港元/股,已較IPO發行價跌去45%,市值不足300億港元。
零跑破發,股價幾近腰斬。這反而成了新聞,文案滿屏飛,持續關注者甚衆。
不由得為零跑心生一絲憐意。
從2015年始建迄今7年,零跑起碼一直還在,不比拜騰、奇點、綠馳強?結果被多數人選擇性忽視。一旦出現些許閃失,大家又橫挑鼻子豎挑眼。
這一路走來,零跑就像在陪跑——聚光燈與它無緣,但還必須做好本職工作。
零跑造車,何至于此?
禍起“全域自研”在技術端,零跑一直強調自己和特斯拉是全球唯二全域自研新造車實體。
注意,我們常見“全棧自研”的提法,比如小鵬;極少聽到“全域自研”的說辭。二者有何區别?
“全棧自研”,是要把底層硬件生産交給第三方做集成的,而車企隻需掌控用戶體驗的軟件算法和交互設計。由此可以讓車企把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用戶可感知的軟件層面。
“全域自研”則大包大攬,從底層硬件到軟件算法,都由自己獨立擔綱。
為此,零跑還給出了官方定義,自主研發智能電動汽車核心系統及電子部件中的所有關鍵軟硬件。
我們通過零跑提供的“自研自制的核心系統及電子部件”版圖獲悉,除了内外飾以及電芯以外,零跑幾乎在所有闆塊都采取了自研方案,甚至包括車燈系統。
好一個“全域自研”,然而它給零跑帶來的弊遠遠大于利。關鍵是零跑迄今仍陶醉于此。
第一,用戶反感。
新勢力造車打嘴炮厲害是“有口皆碑”。在這個圈内,用戶關于誰誰說什麼的信任度一直在走低。
零跑依靠造低端入門級小型車起家,品牌形象并不高大;零跑的走量産品T03續航縮水嚴重,質量問題頻發的現象長期存在。
這個前提下,零跑過分強調全域自研概念,很多時候用戶會把它當作笑話聽。
零跑的全域自研或許不假,但隻在廣度上做文章,不在深度上下功夫,在造車這件事上,不是看你做了什麼,最終比的還是用戶的體驗。
第二,為“全域”所累。
既然是全域自研,那麼就有必要關注到零跑的研發費用。
以2021年為例,零跑研發開支為7.40億元。同期對比蔚來為45.92億元;小鵬為41.14億元;理想為32.86億元。
提全域概念的零跑比起不提全域概念的蔚小理,研發費用差得不是一星半點。然而,具體到2021年的研發占營收的比重看,蔚來為12.7%,小鵬為19.6%,理想為12.2%。而零跑,居然高達23.6%。
研發費用的絕對值不高,但投入比卻很大。零跑廉價車的低毛利率很難支棱起零跑的研發投入。
這就很尴尬了,零跑的運營掉入了一個不是很良性的循環内。
事實上,零跑所謂的“全域自研”模式短期内很難快速地将研發投入轉化為技術優勢,當然就更談不上産品優勢,幾乎成為業界的共識。
脫胎于大華安防的零跑造車,既缺乏對技術趨勢的長遠判斷,又沒有諸如比亞迪那樣經曆過長期積累的過程,造成零跑“全域自研”這杆大旗外部沒有号召力,自己扛着還特别累人。
泯于缺乏市場想象空間新勢力之所以在賣一輛虧一輛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在資本市場長袖善舞,其根本原因在于成長性。
成長性讓市場想象空間無限大,特斯拉就是兌現了成長性的最好範例。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零跑時下靠廉價車苦苦支撐而就此否定其成長性。
事實上,零跑證明其具備高成長性的産品來了。
今年9月,零跑C01上市,價格在19.38萬-28.68萬元。這也是零跑現階段,唯一符合其在招股書中言及“聚焦15萬-30萬元的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車市場”定位的車型。
零跑C01最大的産品特點就是配置拉滿。除了電池和驅動方式,以及座椅功能等極少差異之外,零跑C01從低配到高配橫跨5個版本,最大價差将近10萬元,在包括燈光配置、智能硬件、輔助/操控配置在内的多項參數完全一緻,而且幾乎不留白。
站在用戶個體角度而言,或許是好事。當然,這也是零跑C01産品方案設計的初衷。
但是,事情的兩面性決定了這樣一通操作,除了帶來設計感差,堆料感強的負面效應之外。還讓零跑C01将成本粗暴地放在了單品配置上,很難再有餘力參與主機廠之間的體系化競争。
新造車時代來臨,已經證明了主機廠提高體系化作戰能力帶來的巨大優勢。雖然零跑C01 在産品配置方案上取悅了部分用戶,但在包括涵蓋産品全生命周期内的服務體驗,供應鍊體系建立,核心技術儲備等方面,零跑都弱于頭部新勢力。
從過去的零跑T03,到現在的零跑C01,零跑的産品一直遊離于單兵作戰的層面,能走量就繼續,不能走量就拿下。
7年零跑,也一直按照遊擊隊的方式在作戰,很難取得規模化的勝利。這或許就是零跑資本市場出師未捷,産品市場一直被忽視的主因。
寫在最後零跑現在很難,IPO的成功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何況港股本身還面臨流動性差的困境。
現階段,零跑看起來還能走量。要歸功于零跑直營店 經銷商合作夥伴的銷售模式。
但這一模式多少有些飲鸩止渴的嫌疑。因為從營收構成來看,經銷商對營收的貢獻遠大于直營店。那些大量的下沉到三到五線城市的經銷商門店,一直拉低着品牌的上限。
現實正在蠶食着零跑的理想,難道零跑注定隻能陪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