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人死為鬼,鬼死為”聻” 那麼聻又是什麼?
粵語形容對某人或某事表達非常讨厭和害怕時,通常會講:“鬼都怕!”
有時候因為做某項工作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和心機,表達那份極度的疲憊時會講:“鬼死咁攰!”
有時會講:“做到隻積恁!”,又或者會講:“做到隻狸恁!”。
其實,這個“積”和“狸”的正字就是“聻”。
聻,粵音:lei2 或 jik7(音:狸或積)
普通話:ni3 或 jian4(音:你或賤)
【康熙字典】:聻,《五音集韻》子役切,音積。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于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裡。
翻譯:人死了變成鬼,人見了鬼害怕;鬼死了變成聻,鬼見了害怕。
古代的人有一些民俗起源于唐朝,方法是用“漸”字貼在門上,意思是可以鎮住鬼祟。這個辦法實行一段時間後,因為有的人不太會寫字,把豎寫的“漸耳”誤為一字,造出“聻”字,并強加解釋為“鬼死為聻”的說法。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章阿端》中曾經提到過這個風俗,書中寫道: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畏鬼也。”
意思就是說,人死後變成鬼,鬼死後變成聻;鬼怕聻,就和人怕鬼是一樣的。
至于“聻”到底是個什麼東東,沒人知道,也沒人見過,或者是更加厲害的鬼,鬼怕“聻”,就如同人怕鬼是一樣的。(聶巨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