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話真的有點費解,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說,随便在路上找三個人,都有值得當我老師的人?那要是這路上是三個土匪流氓呢,也去找他學習嗎?
帶着這些疑問,我去問如夢寺掃地的義工——如夢大爺。
如夢大爺說:孔子說話很有創意,他不說枯燥的話,他說一句話出來,詞語組合看起來都很有特色,讓你聽起來就想去思考一下,而且傳播性還特别好。孔子要是在現代,一定很多廣告公司去請他寫文案。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看看這話說的,三個人在路上走,其中必然有我的老師。
你一聽,很沒有道理啊,這樣就引發你去思考。
懂得人,當然明白他的意思,不懂的人,也留有一個疑問,最起碼遇到别人,想想孔子的話,搞不好這裡頭有我的老師啊,不能太魯莽啊。
自然會去尊重别人了。
我問:那你的意思,孔子的這句話,是真的這樣去翻譯了?
他說: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閃光點,人人皆可為我師。三人,說的是人人,是所有人的意思。
佛家說: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盡是法身,不但是人啊,萬物都是老師啊。
所以FO教大家,把衆生當菩薩。禮敬供養。這是啥意思,這就是孔子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衆生都是菩薩,唯獨我是凡夫,這個心态有多麼厲害你知道不?你要是體會了就知道它威力無窮。
一個人如果能謙虛和内斂到這個程度,真真正正地達到無我之境,那你看誰都是菩薩,都是可以學習的對象。這是真實不虛的啊。孔子沒有忽悠我們啊。
無我之謙虛,易經裡謙卦為大吉,最大之吉卦,是完全沒有缺漏的大吉。
當然,謙虛兩個字,還無法說清楚這個情懷。
尊重每一個個體,是孔子和最早的儒家學說的主張,不過後來的人瞎搞變味了。一開始,孔子是極力主張尊重所有個人的。對别人的尊重,決定了自己的修為,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對個體的尊重。
寬恕之道,仁,這也都是建立在人性尊重上。所以最早在說人權的,其實是他老人家。
你如果沒有謙虛的德行,你看見人,自己主觀做判斷,張三沒文化,你看不起他,李四是民工,你看不起他,王五是中學畢業,你覺得他沒文化,這就是标簽,一個人隻要沒有達到真正謙虛的境界,看人都是這樣以标簽定義的,這即是偏見。
人之所以不尊重别人,和其他人有矛盾,有紛争,很自我,甚至因此作出許多傷天害理的事情,這都是因為偏見。
所以孔子告訴我們,不要看不起人,任何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為什麼當年偉大領袖要說,大家要投入到廣大勞動人民當中去,也和這個智慧是一樣的,階級的分層,都是因為自我意識的高低導緻,去向廣大人民群衆學習,向那些你本來看不上眼的人去學習。你才會謙虛平凡。不過這個道理,搞起來實在太高深,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了。
什麼是平等心,就是無分别心,無分别,就是平等,看人都是一樣,不會有什麼分别判定。張三李四王五,看過去都能看到他們身上好的一面。
說到這又扯到了佛家,佛家看人,也是如此,衆生皆可憐憫,大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平等心。
這個平等心,看似是對外,其實是自己内心的恒定。你内心定,就不以外人的外相來分别取舍。這就是智慧。
所以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必有我可以學習的,借鑒的,得到啟發的,并非要你去拜師。觀察一個人,觀察他的人性,他的行為,他的語言,他的因果,都可以得到啟發啟示。
這個道理,就像現代電視台弄個欄目叫法治故事,每天播放各種人的法治故事,我們看了,是不是引發思考反思,汲取别人的教訓,警惕。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電視台又弄個欄目,叫 情感故事。每天播放平凡人的感情糾葛,你看了不要去厭惡,你就看看人的情感為何這麼糾結,這麼難以放下執着,你從這裡也得到了啟示,這也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電視台又弄個欄目,叫傳奇人物。每天播放有成就的有高度的人物故事,我們看了可以學習和感悟,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所以,孔子這句話雖然就八個字,展開來,卻很多内涵在裡面。要不說他是萬世師表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