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虐,國人謗①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②,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③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⑤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⑥之使導。為民者,宣⑦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⑧衍沃⑨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⑩财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⑪。
注釋周厲王殘暴,百姓紛紛指責他。召穆公對周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周厲王大怒,找到衛國的巫師,讓巫師去監視批評自己的人。按照巫師的報告,就處死那些批評的人。百姓都不敢說話了,在道路上相遇,隻能用眼睛互相看看。
周厲王很高興,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大家都不敢說了。”
召穆公說:“這是堵住别人的嘴。阻止百姓說話,危害超過了堵塞河流。河流堵塞後就會決堤,傷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是這樣。因此治水的人要疏通水道,使河流暢通。治理百姓的人要開導百姓,讓他們說話。老百姓有嘴,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财物是從這裡出來的。又像平原和窪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衣服和食物都是從這裡産生的。百姓用嘴巴發表議論,國家治理的好壞從這裡就能表露出來。百姓認為好的就實行,認為不好的就防範,這樣就可以使财物和衣食豐富。百姓心中擔憂的事情通過嘴巴說出來,國家認為可行就應該實行,怎麼能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厲王不聽,于是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表言論指責他。三年之後,人們就把周厲王放逐到了彘地。
文化常識
共和行政
周厲王姬胡,是西周的第十位君主。如上文所說,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公元前841年,忍無可忍的百姓掀起了著名的“國人暴動”,周厲王于是逃到彘地。
周厲王出逃後,政權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掌,稱為“共和行政”,又稱“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中國現存史料中有确切紀年的開始。
共和行政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意義重大,開創了中國曆史準确紀年。此後中國的曆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記載。
而此前的曆史,因為沒有确切的文字記載年份,準确性不夠,隻能靠考古文物進行推斷。
出處春秋·左丘明《國語·周語》
啟發與借鑒
成語“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出自這篇文章,說明了阻止人民說話的嚴重後果,而且曆史已經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确性。
對于個人而言,這句話同樣具有借鑒意義。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人常常會對自己的缺點認識不夠全面,不及别人看得清楚。
所以面對别人的批評和提醒,尤其是身份和地位不及自己的人提出的意見,要能夠理性地面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