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讀書郎,擇校家長忙。”每逢求學季,無論是幼升小、小升初還是中高考,隻要家有讀書郎,家長的心思總會被“擇校”二字牽動。近年來随着海外求學風潮的湧動和課程資源的全球化,“升學擇校”的選擇越來越多,競争也越來越激烈。與此同時,家長們的迷惑和焦慮也逐年加劇。
——赢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
擇校到底要考慮哪些因素?幼升小的誤區在哪裡?小升初如何提早準備?“國際化求學路徑”如何盡早規劃?洋高考和國内高考是怎麼回事兒?此番赢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将圍繞“升學擇校”這一家長密切關注的話題分期進行探讨:揭示3-18歲升學程路徑圖,深刻剖析教育起點的把握和終點的選擇,解密各階段升學擇校的關鍵因素,力争讓廣大家長做到“心中有譜,擇校不愁。”
幼升小常見誤區有哪些?
小升初靠家長還是靠孩子?
回歸教育的起點,學習能力早培養
從天真爛漫的玩耍期進入課堂學習的求知期,“幼升小”無疑是孩子求學道路上的第一次轉型,也是家長關于升學問題的第一次選擇。近年來,随着國門的日益開放與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海外留學的熱潮逐年攀高:留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小,留學成本也越來越高。如果說小留學生群體是以井噴式的速度在增長,那麼與之對應的,是國内國際班和國際學校如雨後春筍般的遍地開花。後者給家長們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是使得擇校變得更加豐富,也推動了公立學校的進步,但随之而來的困擾是過多的選擇,令家長們眼花缭亂、難以甄别,擇校的糾結期也從以往的初高中下延到幼升小。針對家長的這一困惑,赢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綜合各類訊息整理了“3-18歲升學路徑圖”供大家參考:
“3-18歲升學路徑圖”各階段要點提示:
1、幼升小階段:家長能動性 100%
1)無論目标是國内高考還是洋高考,越早選擇對孩子的升學規劃越有利。需要明确的是,教育的起點是一緻的:0-6是兒童早期能力培養的起點,是塑造良好人格、培養學習習慣、孕育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的黃金期。隻有盡早培養讓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才能在體現父母效能的理想時期替孩子把握方向、一路領跑。
2)升學擇校PK的不僅僅是孩子個人的能力,更是家長 孩子的團隊作戰力。相較“小升初”而言,“幼升小”階段家長的可把握程度和起作用效度更高。赢在起點呼籲各位家長,教育要從起點抓起!越接近原點,家長的能動性和孩子的可塑性就越高。
2、小升初階段:家長能動性 50%
相較于“幼升小”,小升初是“拼爹拼媽更拼娃”。對于沒有特殊求學途徑的家長而言,“小升初”相較“幼升小”,在“擇校”之外更是對孩子能力的檢驗。即便是靠父母關系入學的“條子生”,學習能力弱也無法走得長遠,在集體生活中更不容易取得自信。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是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過程,性格的養成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想讓孩子在“小升初”憑借自己的實力進入心儀的學校,“幼升小”階段就要為他打好堅實的基礎。此外,關注高考改革新政策的家長不難發現,随着小升初、中考高考升學模式的變化,藝術體育類的課外學習将不再具備直接加分的效應,功利性将被弱化。随着文化課的考核在升學選拔中的權重越來越大,核心學科的學習能力培養也将越來越不可替代。
3、初升高階段:家長能動性 30%
“初升高”是升學路徑終點選擇的分水嶺,也往往是決定是否轉型的最後期限。如果屬意國外高考,申請人數的逐年攀升帶來的直接影響是申請門檻的逐年提升,競争的日益激烈勢必導緻申請準備期的拉長。“洋高考”較于“本土高考”,對申請者的外語水平、綜合實力要求更高,家長一旦做出讓孩子備戰國外高考的決定,兼顧國内高考幾乎是不可能的,無論是托福、雅思類的語言能力測試還是SAT/ACT、A-level、IB課程類的學習能力評估考試,都要早作打算。赢在起點建議各位家長,“幼升小”階段是選擇終點的黃金期,無論是走傳統路徑還是另辟蹊徑,越早決定勝算越大。
開好教育的起點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求學之路始于起點。”作為升學擇校的第一關,教育的起點如何把握?“幼升小”的常見誤區在哪裡?家長如何才能在孩子面對升學選拔時發揮最大效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呢?提醒各位家長注意以下幾點:
1、“幼升小”到底指什麼?
以往談到“幼小銜接”,通常指的是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學習的階段适應。随着“小升初”升學方式的多元化,學籍制度管理的加強,“幼升小”變得越來越重要,“幼升小”這一說法逐漸成為家長口中的高頻詞。“幼升小”的競争到底有多激烈?從準備簡曆到應戰面試, 從買學區房到跨區擇校,現如今“幼升小”形式的緊迫堪比中高考。以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為例,2014年的面試人數為4000 ,而通過兩輪面試最終錄取的人數僅為120,不足3%的錄取率讓人咋舌,遠遠超過高考的競争激烈程度。概念的升級揭示了競争的加劇,“幼升小”不單指擇校過程中的某場入學考試,更包含了幼兒在進入小學學習之前需要預備的學習能力。以上海的小學教學進度為例,入學雖說是“零起點”,各科老師的授課進度卻一點兒不含糊。如果在“幼升小”這一階段打好了基礎,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的順利過渡就能讓孩子在學習的初期具備自信、遊刃有餘。而良好的學習習慣,又能讓他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裡走得更紮實、更長遠。
2、“幼升小”需要準備多久?
殘酷的現實将很多家長的育兒方式從“散養”瞬間變為“填鴨”,也催生了市場上名目繁多的打着“幼升小”招牌的各類補習班。升學論壇上一個暑假連上四五個培訓班的娃屢見不鮮,除卻培訓費用本身不菲的因素,孩子的精力是否經得住這樣的狂轟亂炸、學習效果是否能達到預期才更是家長需要斟酌的。究竟要不要上“幼小銜接班”?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家長平時的用心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特點等多方面的因素。唯有一點需要強調,決不能把幼小銜接狹義地理解成上幾個“銜接班”,更不能理解為針對某個學校的入學考試進行的“沖刺班”。幼小銜接不是一個臨時突擊的短暫過程,而是從幼兒園階段開始,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全學年的長期準備。父母對于幼小銜接的認識、态度和行為,将決定孩子入學後在很多方面的表現。雖然幼小銜接主要集中在從幼兒園大班到小學一年級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但是很多準備工作卻始終貫穿于整個幼兒階段,如習慣的養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銜接,不能等到幼兒園大班下學期,我們需要從幼兒入園甚至更早的時候開始。
3、“幼升小”需要哪些準備?
短期的突擊或許能幫助孩子應付一時的考試,而科學系統的學前期準備對孩子在求學過程中産生的積極影響至少能持續到小學三年級。“幼升小”是能力培養而非知識灌輸,除了基本的入學知識儲備外,家長更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能力:除了閱讀、傾聽、專注等學習相關能力,自我管理、團隊合作等能力也是幼小銜接的關鍵。靜安區三中心小學校長王志強透露,幾乎每年小學新生中都會有一些超前學習的“牛娃”,雖然成績優秀,但在溝通能力、自控能力上卻存在欠缺。“不少家長以為讓孩子學很多課程開發智力,就能遙遙領先,但其實小學更看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王志強校長表示,是否坐得定、能否耐心傾聽他人說話、是否開朗熱情、見到師長是否有禮貌、能否合理安排時間等,這些能力也是孩子今後長足發展的基礎。
2)習慣: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能讓孩子更快更好地适應小學生活,而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市西小學校長蔡駿表示,不少超前學習的學生往往到了一年級下半學期就已經後勁乏力,“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學習重點,在0到6歲就是應該在活動、遊戲中培養好習慣,可現在很多家長卻急着讓孩子超負荷儲備知識性的東西,這樣孩子到了小學往往會不認真聽課,忽略學習習慣的培養,從而影響之後的成績。”
3)人格:六七歲的孩子是"小一"新鮮人,正踏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稱之為“勤奮與自信”的階段:此階段孩子的發展要務是勤勉與自信心的養成。當孩子努力達成課業上、人際上所要求的各種能力,并得到正面的結果時,孩子便會對自己産生信心。自信心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學前期父母是否為幼兒提供了鍛煉機會,比如公共場合下的語言表達、自我展現等,都能為幼兒盡快适應小學生活,成長為小學之星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家長還需要意識到一點,目前大多數幼兒園貫徹二期課改的主旨,日常教學活動以主題教學、啟發幼兒學習興趣為主,弱化甚至摒棄了傳統型的知識傳授。而相當一部分名校尤其是近年來聲名鵲起的民辦、私立小學,在招生考核時為了體現個體差異擇優錄取,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超越幼兒園課綱的知識點。以數學教育為例,早期幼兒數學具有系統性、邏輯性等特點,數學學習也有其規律和特殊性。而在單元設計教學或綜合主題教學中,數學教育往往體現得不夠充分,從而走上了另一極端,呈現出忽視早期數學啟蒙的傾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如何填補?赢在起點規勸各位學齡前家長,幼小銜接并非“學”或“不學”的二元對立,而是應該注重“怎樣學”和“學什麼”,從而做到“少一分焦慮,多一分從容”,有所準備地幫助孩子踏上求學之路。
家有讀書郎,無論升學路徑圖的終點指向何方,起點的把握至關重要。新時代的兒童早期教育究竟是側重培養讓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習慣、人格,還是延續傳統教育強調知識儲備和應試訓練?相信有智慧有遠見的家長,心中自有高下之判。
- END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