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手上都長這種透明的小水泡,但是有人一直識認為中上火,開始吃去火藥,其實吃一段時間并沒有什麼作用,這種透明小水泡最好不要擠破,因為擠破會越長越多,又痛又癢,這個在中醫上稱為是汗疱疹,也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
汗疱疹的主要形成,就是體内的濕氣過重,所以千萬别認為上火了,這個時候去濕才是關鍵。
體内濕毒過重,導緻手上出現一些小水泡并且輕微瘙癢。
如何祛濕?
1、背部刮痧,散熱祛濕
容易受風的部位通常是人體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區域。背部刮痧可以使毛細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體散熱祛濕。
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刮痧闆或瓷勺蘸少量精油或橄榄油以起到潤滑作用,從背部沿脊柱從上往下單向地刮,再沿着距離脊柱1.5寸寬的地方從上往下刮,然後再選擇距離脊柱3寸的地方,以同樣的方法由上往下刮。大概每個區域刮5-8下即可。
2、艾灸養生,祛濕補陽
艾灸療法是傳統中醫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特别适合祛濕。
艾灸取穴
1.關元穴:
位于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
位于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療30分鐘。
3.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裡穴: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灸儀灸30分鐘。
5.豐隆穴:
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灸儀灸30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
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