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候做文言文翻譯,可能我們自己本身都不知道這裡考察的是什麼規則,隻是憑着直覺去作答,當然這也算是一種能力,隻不過若是我們能夠掌握住那些翻譯規律的話,那做起題來是不是就可以更加輕松了?你們認為呢?
一、
名詞前有助動詞、副詞修飾限制,名詞活用作動詞
大家都知道,名詞一般是不受副詞、助動詞的修飾與限制的;因此,在名詞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詞,或者助動詞,那麼,這個名詞一定是活用成動詞了。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句中劃線處“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屬于這種情況,在它的前面因為有“非”這個副詞,又有“能”這個助動詞的修飾與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動詞了,意思也變成了“遊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藥》)句中加線處“草已芽”中的“芽”,因為它的前面有副詞“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動詞,意思變成了“發芽”。
③未花時采,則根色鮮澤。(《采草藥》)句中的劃線處“未花時采”中的“花”,也因為在它的前面有“未”這個副詞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動詞了。譯為“沒有開花的時候采集”。
④則糞概者先芽。(《采草藥》)句中的劃線處“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詞活用作動詞的例子,因為在它的前面有“先”這個帶有副詞性的詞語的限制;所以應該翻譯成“先發芽”。
⑤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線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詞,意思是“标記”,因為在它的前面有一個“先”字,所以也屬于名詞動用,翻譯後的意思是“設立标記”。
二、
名詞的後面帶有賓語,名詞動用
一般的說名詞是不能帶賓語的,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一個名詞的後面如果帶有一個名詞,那麼,這個名詞肯定活用作動詞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傳序》)句中劃線處的“函”,原本是名詞,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為帶了賓語“首”,所以,名詞活用作動詞;應該譯為“用木匣子裝”。
②有賢士大夫發五十金,買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記》) 句中劃線處的“函”,也是因為帶了賓語,所以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裝”。
③範增數目項王。(《鴻門宴》) 句中劃線處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為它帶了賓語“項王”,因而,應譯為“給項王使眼色”。
④ 故釋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為法者。(《察今》)句子裡劃線處的“法”字,原也是一個名詞,因為它也帶了賓語“其所以為法者”,所以名詞動用,應譯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頗蔺相如列傳》)句中的“刃”活用了,因為它帶了賓語“相如”,所以得按照動詞來翻譯,譯為“用刀殺”。
三、
名詞的後面帶了補語,名詞活用作動詞
按照常理,名詞也是不能帶補語的,但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确有名詞的後面帶了補語的情況在。此時,那名詞自然也就活用成動詞了。
如下面的例子:①沛公軍霸上。(《鴻門宴》)句中的“軍”就屬于因為帶了補語而活用作動詞的典型例子。“軍”的本意是軍隊(在它的後面有一個介詞“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後應譯為“駐軍”。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職乎?(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加線處的“吏”,原本也是一個名詞,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裡,由于它帶了補語“于土”,因此也活用為動詞。在翻譯的時候,應當按照動詞來翻譯,以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邺。(《信陵均竊符救趙》)句中劃線的部分“留軍壁邺”,是一個動賓動補式的聯合短語,,在這個動賓短語中,“留軍”意思是叫軍隊停下來,而“壁邺”中的“壁”,原來本是名詞,“營壘”的意思,在這個句子裡,因為帶了補語“(于)邺”(介詞“于”在原句中省略了),所以也活用作了動詞,譯為“駐紮”。
④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後也。(蒲松齡《狼三則》)句中的劃線處“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就屬于名詞動用,那是因為它的後面帶了補語“(于)其中”(“于”屬于介詞的省略),于是,“洞”應譯為“打洞”。
⑤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歸有光《項脊軒志》)句中劃線處中的“垣牆”,原本是名詞,意思是“牆”,在句子裡由于帶了補語“(于)周庭”(“于”也是屬于省略了介詞),于是,“垣牆”也就應該翻譯成“砌上了一道牆”。
⑥忠牧公嘗牧梁州,(何易于《書褒城驿壁》),句中劃線處的“嘗牧梁州”中的“牧”,原本也是名詞,隻因為帶了補語“梁州”,活用成了動詞,于是不能翻譯成“州牧,隻能譯為“做州牧”了。
四、
名詞與“所”組合,名詞活用作動詞
衆所周知,“所”字短語的構成是:“所”+動詞(或動詞性短語)構成的名詞性短語。“所”的後面跟着的一定是一個動詞,所以,它的後面跟着的如果不是動詞,那麼,不管是什麼詞性的詞,一律活用作動詞;名詞也不例外。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句中劃線處的“所罾”中的“罾”,它的願意是“方形的魚網”,由于與“所”組合了,因此,活用作了動詞,應該翻譯成“捕撈”。
②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記王忠肅公翺事》)句中劃線處的“所貨”中的“貨”本來是名詞,“财物”的意思,也是因為與“所”組合了,所以也活用作動詞了,應譯為“買來”。
③恐為操所先。(《赤壁之戰》)句中劃線處的“先”,因為與“所”組合,所以也活用了,應譯為“搶先。”
④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國語·楚語下》)句中劃線處的中“寶”,願意是“寶貝”,現在必須翻譯成“當作寶貝的”,因為與“所”組合詞性發生了變化,名詞動用了。
五、
名詞的前後有“而”連接,名詞活用作動詞
一般的說,“而”是不能連接名詞的,因此,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名詞的前後如果有了連詞“而”,那麼,這個名詞肯定活用成動詞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師說》)句中劃線處中的“惑”就屬于這種情況。“惑”原本是名詞,意思是“疑惑”,活用之後,必須翻譯成“有了疑惑。
②人非聖人,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晉靈公不君》)。加線的地方“過而能改”中的“過”,也要翻譯成“有了過錯”,因為在它的後面有“而”的連接。
③齊軍既已過而西矣。(《史記·孫膑龐涓列傳》)句中劃線處的“西,也屬于名詞活用作動詞”,應譯為“向西挺進”。
④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句中劃線處“去今之墓而葬焉”中的“墓”,原本也是名詞,意思是墳墓,由于句子裡有了“而”這個連詞的連接,所以也活用成了動詞,應譯為“修墳墓”。
六、
名詞在句中處在謂語的地位上,名詞活用成動詞
名詞在句子裡一般是不能充當謂語的,除了在判斷句中,名詞性短語可充當謂語外,其他情況下,名詞在句子裡一旦作了謂語,那麼,這個名詞一定活用成了動詞。
例如:①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采草藥》)句中劃線處中的“花”就應該譯為“開花”,因為它處在了謂語的地位上。
②原轸朝,問秦囚。(《崤之戰》)句中劃線的地方,“朝”原本也是名詞,意思是“朝廷”,因為在句子裡充當了謂語,所以也活用成了動詞,得譯成“上朝”。
③五步之内,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句中的“缟素”,原意是“白色的喪服”,在句中由于充當的是謂語,所以也活用為動詞,必須譯成“天下人穿起白色的喪服”。
七、
名詞與“者”組合,名詞活用成動詞
如下面的幾個例子:①糞溉者先芽。(《采草藥》)
②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子路、增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③曆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韓非《說難》)
④如平地三月花者。(《采草藥》)
以上四句,“糞溉者”、“冠者”“曆山之農者”,其中的“糞”、“冠”“農”“花”,均屬于與“者”組合而活用作動詞的例子,分别譯成“施肥”、“行過加冠禮”、“務農”、“開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