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成功兩個法則

論語成功兩個法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1 14:07:51

論語成功兩個法則?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11.19),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論語成功兩個法則?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論語成功兩個法則(論語解析50)1

論語成功兩個法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11.19)

我們還是先來看各大名家的解釋:

朱熹:善人,質美而未學者也。程子曰:“踐迹,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迹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

在這裡,朱熹認為,善人就是本質好的還沒有被教育的人,或者我們可以叫作善良的人。這些人不踏着前人的腳步走(不踐迹),也不會有很高深的學問。但是,這種解釋,我想不能叫作”善人之道“,看不出是為人處世之道的方法。

錢穆:子張問善人的行為。先生說:“善人能不踏着前人腳印走,但亦進不到室內去。”此解和朱熹差不多。

楊伯峻:子張問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說:“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腳印走,其學問和修養就不到家“。如果這樣解釋,根本就不是善人的方法。更談不上”善人之道“

我認為,這裡的善人之道,就是“使人善”之道,就是怎麼樣讓人民好起來的辦法。不是善良人的處世之道,更不是使人成為善人的方法。那麼有些人可能說了,使人好起來的内容是什麼?我想“改善人民的生存條件、擴展人民的生存空間、提高人民的生存能力”等等,都可以歸之于“善人”之數。論語裡有五次說到善人的問題。除了本次,我們在之前的《纏說論語》已經講過了兩次,分别是纏說論語的第16課講了“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第19課講了“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有興趣的可以調出這兩個視頻去看,這兩課的“善人”,都是“使人善”的意思。

既然善人、勝殘去殺可以為邦百年,既然使人善,長時間地教化民衆,最終形成的強大文明力量,可以融合、同化那些未開化的、文明程度比較低的人、民族和國家。善人如此有魅力,那麼怎麼才能“使人善”,“善人之道”到底是什麼?本章。子張對什麼是“善人之道”向孔子發問。

孔子的回答是“不踐迹,亦不入于室”八個字這八個字,就是“善人之道”。為什麼?首先,我們來看“不踐迹”。踐:是”踩,踏“,”迹“就是”足迹、蹤迹“。什麼意思?直譯就是“不要踩踏足迹”,人在前面走,你在後面跟就是“踐迹”。引申為“對于人民,不要老跟着他們”,或者引申為“不要去察看他們在幹什麼”。這種情況,我想不管在任何朝代都有發生,統治者生怕人民出什麼差錯,總在監視、檢查人民的一言一行,什麼東廠,什麼錦衣衛,什麼文字獄,什麼莫須有。“踐迹”這樣的事情可謂是“家常便飯”。一有苗頭非抓即殺,高壓政策,人民總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種現象不消除,人民怎麼會幸福!一句話“不踐迹”就是“給人民以自由”。

我們再來看“亦不入于室”這五個字。論語裡”登堂入室“代表了一個人學問、修養層次的高低,漫長的歲月裡成為中國的一句成語,深入人心。但是,你不能一看到“入于室”就聯想到“登堂入室”,這是不對的。本章各大名家之所以解釋不得要領,就是受“登堂入室”這個概念的幹擾。本章的“入于室”就不是“登堂入室”的意思,應該是“不進入内室”的意思。“室”是一個人生活休息的地方,代表一個人的私密空間。不是任何人都能随随便便就可以進入的。包括現在,你去朋友家,沒有朋友允許,是不可以進入人家的卧室的,這是不成文的規矩。可是古代國家治理方面,根本不把人民的生活放在眼裡,人民根本就沒有任何私人權力可言,總是破門而入,放在現在就是“人權”得不到保證。一句話“亦不入于室”其實就是要“保證人民的權力”不受侵犯。

講到這裡,我想标榜自由、人權的西方可以閉嘴了!孔子兩千五百年前的“善人之道”,就是要給人民以自由,保障人民權利。孔子思想領先世界兩千年!

好,我們來看本章的白話直譯: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子張問使人民好起來的方法。孔子說:“(對于人民),不要老跟着他們,(給他們自由),更不要進入(他們的)私密空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