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多次分析過康乾盛世和文景之治以及開元盛世的區别。
今天的很多人,張口就是一句“滿清誤我三百年”,将清朝的貢獻全盤否定。不僅不承認清朝對今日我國疆域奠定的巨大貢獻,連清朝在人口增殖上的貢獻等也一概否定,康乾盛世更是成為口誅筆伐的對象,直言這個盛世的虛假。
那麼,這個被教科書記載,被無數名人引用的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盛世呢?靜夜史認為是盛世無疑。
今天的很多人,總喜歡拿今天的幸福生活往古人頭上生搬硬套,将衣食無憂的生活條件對比古代的小農生活。得出古代的盛世,尤其是康乾盛世是“虛假盛世”、“饑餓的盛世”等結論。
靜夜史認為:這種曆史虛無主義觀點當道,我們任何時候都不可能明白盛世的基本含義。
說康乾盛世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且當牛做馬的,難道文景之治就可以翻身做主人?開元盛世就不用承擔沉重的賦稅了?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一再分析:
我國的農民是世界上最無私奉獻和逆來順受的群體,他們習慣了卑微的奉獻,卻從來沒有在曆史上留下他們的足迹。
我國從戰國時期出現小農經濟,難道千百年來的農民不是這樣被壓迫着走過來的嗎?怎麼在少數民族皇帝統治下是個下等人,在漢家皇帝統治下就不是了?
靜夜史的對于盛世的觀點是:
和資本主義的民主隻是面向資産階級一樣,我國古代的盛世始終是統治階級也就是地主階級的盛世,和農民兄弟沒有關系。農民需要做的,就是更加勤勞地勞動,為這個盛世“添磚加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
所以,以民衆的生活水平來作為盛世的标準,那麼我國古代就沒有盛世!
那麼,既然出現了文景之治和開元盛世,我們看兩個盛世有什麼共同點,然後就可以知道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盛世:
1、社會穩定
文景時期,漢朝對外對匈奴采取守勢,邊境戰争較少;對内則延續無為而治的政策,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開元盛世時,唐朝國力強盛,四海賓服;對内則幾乎沒有社會動蕩。
到康乾時期,除三藩之亂和平定寶島戰争,清朝在長城以南的戰争基本消弭,保持了至少100年沒有大的戰事。此時的戰争主要在東北、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西域等地區展開,對中原地區影響較小。
2、人口增長
社會的穩定是人口大幅度增長的必要條件。
文景之治時,我國人口獲得了巨大的增長,達到4000到5000萬人。即使經曆了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的人口損失,到漢平帝時期,我國人口仍然高達5960萬;
而開元盛世時,官方記載754年的唐朝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而因為古代有隐匿人口的情況,實際人口估計已經超過7000萬;
而到了清朝前期,人口再次出現迅速增長。1645年,清朝全國人口為1900萬戶,人口不超過6000萬;但是到了乾隆執政後期,人口已經超過了3億;到道光時期更是超過4億人。
清朝人口的增長除了得益于内地的長時間穩定,更有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産作物的輔助作用,正是這些高産耐旱作物的大面積推廣,使得不适合耕種的山地也種上了作物,從而使得耕地面積迅速擴大,最終養活了更多的人口。
很多人說,如果說人口多就代表盛世,那印度和非洲豈不都是盛世了?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實際上印度和非洲的體制決定了他們的人口注定隻有數量,而對于我國古代的統治者,巨大的人口數量卻是巨大的資源。
人口在古代任何時候都是寶貴的資源。有了大量的人口,統治者可以進行小農經濟的擴容,創造更多的财富,滿足地主階級膨脹的欲望。至于說農民的生活條件,則并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内。
755年,也就是天寶十四年,杜甫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裡面的一句話成為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要知道,此時安史之亂還沒有爆發,正是大唐盛世的巅峰時期,難道民衆的生活改善了嗎?
因此,靜夜史特别理解1792馬嘎爾尼訪華時,英國使團對清朝百姓的描寫:
因為這基本就是我國民衆千百年來真實的生活狀态。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馬嘎爾尼使團想要清朝強取豪奪的狂妄想法被乾隆潑了冷水,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也沒有達到。所以充滿怨恨的英國人如何将清朝社會主觀描寫似乎可以想見。
但可悲的是,今天的很多人,将馬嘎爾尼的經過處理的觀點奉為至理名言,并借此攻擊乾隆鼠目寸光,清朝的盛世徒有虛名。
在靜夜史看來:
康乾盛世絕對不是民衆的盛世,占到社會絕大多數的底層民衆并不是盛世的主角。但是,這一時期清朝确實完成了幾件大事,比如疆域實控面積達到曆史最大;社會保持100多年的穩定;人口出現了數倍的增長等。
所以從文治武功上看,康乾盛世是名副其實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