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白表達作者雄心壯志的名句

李白表達作者雄心壯志的名句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7 12:27:24

李白表達作者雄心壯志的名句?淡泊名利是豪雄——程颢《秋日偶成》賞析,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李白表達作者雄心壯志的名句?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李白表達作者雄心壯志的名句(淡泊名利是豪雄)1

李白表達作者雄心壯志的名句

淡泊名利是豪雄

——程颢《秋日偶成》賞析

作者:趙鐵軍

程颢:《秋日偶成》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

程颢(1032—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世稱“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曆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禦史、監汝州酒稅、鎮甯軍節度判官等職。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激烈抨擊新政,偏于保守。其學術思想是開創性的,将儒家思想發展到新階段,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他與弟弟程頤,并稱北宋思想界“二程”,共同創立理學,後經朱熹發展完善,史稱“程朱理學”。有《定性書》《識仁篇》等,後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遺書》《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書》。

【賞 析 空 間】

唐詩善言情,宋詩尚說理。程颢是思想家中的詩人,詩人中的思想家。他與弟弟程頤是宋、明理學的奠基人,共同将儒家學說發展到新階段。他的詩往往藝術化、形象化地反映理學精髓。《春日偶成》這首詩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格外推崇這首詩,并點贊程颢為“風流人豪”。

程颢在宋神宗朝任監察禦史,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貶谪為鎮守軍節度判官,幾乎是賦閑在家。《秋日偶成》就作于這個時期,他不再參政,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這首詩是抒懷言志詩,表達自己随遇而安、淡泊名利、曠達樂觀的心态和操守。在藝術上,這首詩通俗易懂,流暢明快,不用任何典故,卻蘊含豐富哲理:洞察世界萬物,人必淡泊名利,而淡泊名利方能心胸豁達,心胸豁達才能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不論從政還是搞學術,都需要保持這樣良好的精神狀态。

“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首聯描寫詩人自己賦閑的日常生活和從容淡定的心态。因賦閑在家,沒有政務所累,沒有政見不合的辯論,沒有黨同伐異,沒有一件事情不是那樣從容不迫,盡由自己的興緻去處理。詩人說,一覺醒來,往往是紅日高照,東窗鍍金。程颢閑得從容、平靜,沒有一句怨言和牢騷,沒有不平和憤懑。仕途受挫,方寸卻不亂,盡情享受淡泊的生活,表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表面在說自己“閑來無事”,一覺醒來日上三竿,“草堂秋睡足,窗外日遲遲”。實則表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也即儒家的“君子不憂不懼”的淡定功夫。一個“閑”字,并非什麼事也不做,而是從容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進入忘我的境界,凡事應對起來才會從容不迫、不慌不忙。程颢表面上很“閑”,而其精神世界卻遨遊于天地之間,堅持探求宇宙人生的奧秘哲理。程颢的賦閑生活,仍在踐行自己開創的理學思想。程颢、程頤的理學修養程序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引自《大學》)這就是首句“閑”的内涵,隻有如此,才能“無事不從容”,亦即事事從容。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承接首聯,颔聯則揭示詩人自己在逆境時的從容淡定,從容淡定的心态非人固有,而是對世界萬事萬物有了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就是“格物緻知”才能夠真從容。作者描述,世間萬事萬物,雖然紛纭變幻,千奇百态,但隻要靜靜地觀察,就能窮極物理、格物緻知。所謂“格物”,就是探究萬物的規律,格“規律”之意。(《禮記·大學》:“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當然這格物不是今人所說的科學研究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方法,而指的是人從觀察體驗外在事物到内心自省而達本質認識的過程。“格物”(認識事物的規律)的前提是“靜觀”,要做到“靜觀”,必須排除自身的雜念,這樣才能客觀地認識事物。人的雜念,即“人欲”。詩人認為,萬物都有一個絕對不變的理,就如春夏秋冬,四季佳景,循環往複的規律,這是天理,任何人為都不可打破。人生的規律也是如此。由此可見,理學的“天理”,也并不是玄奧無比的法則,它就蘊藏在人們日常所見、所思、所慮的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之中。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頸聯談“道”與“形”的内涵。所謂的“道”與“形”,就是《易經·系辭上》所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則叫“道”。“形而下”,指具體的事物,即“器”。而道與器的關系是道生器,道藏于器,無器不道,即具體的器離不開抽象的道。道體之大,天地萬物,風雲變态,自然社會,無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也就是颔聯所謂的“靜觀”。客觀事物變化萬千,風雲際會,所以要“思鹜八極,心遊萬仞”,經過“思”的過程,就可以抽象出“道”。詩人認為,這種“格物緻知”的功夫,是指導人立身處世的最高準則。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尾聯是全詩的詩眼,由論道而推導出君子的人生觀和行為準則。所謂君子準則就是《孟子·滕文公下》所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尾聯是詩人對孟子這段名言的理學解讀。理學主張,人們隻要像顔回那樣居仁達義,安貧樂道,并執“道”而行,則富貴不能惑亂其心,貧賤不能銷毀其志。“一箪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有道者,不為物欲所動,男兒如此,便是英雄豪傑。人的富貴與貧賤都是相對而言的。富貴中的人未必是英雄豪傑,如果他們精神貧乏,貪得無厭,惡欲 膨脹,就是狗熊。貧賤的人未必不是英雄豪傑,隻要有理想、有道德,人格頂天立地,就是大丈夫。如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之前,哪一個不是貧賤中人?因貧賤,才相識、相交、相知。假如這三人起初不是貧賤中人,很難成為結義的朋友,而沒有桃園三結義,如何成就亂世英雄?

全詩境界高遠,理中有情,情中寓理,蘊涵了中華傳統文化順其自然、寵辱不驚、胸懷坦蕩、追求安貧樂道的精神。閑看生活,靜觀萬物,道通天地,思融風雲,率性而為,自事其心,焉能不風流人豪!一首七言律詩,短短56個字,蘊含了理學的主要精神。程颢既是理學的創始人,又是理學道德修養的踐行者。他一生在官場中,不論進退,不論毀譽,從沒有春風得意、躊躇滿志,也沒有秋風失意、灰頭土臉。一切都坦然以對,豁達看待,平靜處置。究其原因,其實就是去除自私自利之心,用程颢的觀點說就是“人欲”。人欲人人有,無善也無惡,但是人欲膨脹,禍患無窮,必須加以抑制,而“滅人欲”極端了一點,做不到也沒這個必要。而這位理學大師的豁達開朗、淡泊名利、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是很可取的。

【拓展閱讀】

淡泊名利,從容豁達的精神,是古代士人(知識分子)所追求的君子人格操守。淡泊名利與追名逐利是一對矛盾。但是在官場、商場中的人物也未必都是追名逐利之徒,淡泊名利的人格形象還是被尊崇的,而隐居鄉野的士人就更顯得潇灑怡然了。唐代詩人尚顔的七律詩《贈村公》,就是描寫鄉間隐士的名篇。全詩如下:“綢衣木突此鄉尊,白盡須眉眼未昏。醉舞神筵随鼓笛,閑歌聖代和兒孫。黍苗一頃垂秋日,茅棟三間映古原。也笑長安名利處,紅塵半是馬蹄翻。”

尚顔是一位和尚,生卒年不詳,《全唐詩》收錄了他的部分詩歌。他《贈村公》這首詩很有特色,全詩隻描寫一位鄉間隐士的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這位“村公”,身穿絲綢衣服,腳穿“木突”(木屐),受鄉民尊敬;頭發、眉毛都白了,眼睛卻不昏花,身體健康;村裡舉辦社祭活動時,他伴随鼓聲和竹笛聲醉态起舞,和兒孫們一起吟唱聖明時代的頌歌。他家有一頃種植黍谷的土地,秋日裡谷穗低垂,豐收在望;他居住在長安郊區的古原,有茅屋三間,映照在秋天的夕陽下。他過着平淡而悠閑的生活卻很滿足,甚至笑談長安城内名利場中打拼的人,又一半人仰馬翻,不得善終。

村公的故事,實際上表達了詩人尚顔出世的人生觀。入世與出世是兩種相反的人生選擇,但是不論出世還是入世,都難逃名利的困擾。宗教圈子裡也有權力和名利的争奪,例如神秀為了與慧能争奪禅宗六祖的權位而追殺慧能。人間無淨土,追名逐利傷害自身,但是如能克制貪欲,胸懷仁愛,廉潔奉公,富貴而知回報社會,即使身在名利場中也會像程颢那樣淡泊從容,怡然自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