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一位資深文友每天在朋友圈裡發原創美文,幾乎是筆耕不綴,我對他欽佩緻極,因為他的文章不僅文筆好,還很有深度,蘊藏着很多人生哲學。
有一次忍不住在私聊裡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看您的文章多好,随手一篇就是精華,真佩服您的堅持。”他呵呵兩聲,“承蒙誇獎,通過這個刷存在感麼”。
說實話,我很驚異他的這句話,因為我知道他還是一個單位的領導,雖然這個部門比較清閑,可能清閑部門的領導沒有衆人的吹捧,也需要通過自己的才華獲得大衆認可來刷存在感吧。
心靈哲學開創者笛卡爾有一段名言意思是說,思考的主體是我,因為思考存在,所以我必須存在,如果我懷疑我的存在,懷疑本身就是一種思考,所以我也必須存在。
人們總是要做點什麼,似乎才能證明自己的存在,就是因為動作的主體是我,如果我發出的一個動作,一段聲音是存在的,那麼我就也是存在的。
人應該屬社會動物,社會化的人在進行交往過程中,他人對我們行為的回應,才證明了我們所發出的信号是存在的,信号存在,所以我們也就存在。也就是說,存在即被感知。
經常會在微信裡,收到好友發來的信息—看看自己有沒有被拉黑,看看就覺得好笑。
微信群裡每天風起雲湧,熱火朝天,談笑風生;朋友圈裡曬微商的,曬幸福的,秀恩愛,曬文字的……比比皆是;說說分秒必争地刷新……接着就是好友點贊,評論,互動,樂此不疲,這就是存在感嗎?
有一段時間,我也以為這就是存在感,突然偶遇那句話:别用這種方式來尋求衆人的關注——猶如野外迷失了方向,看到了北鬥星,豁然開朗。
茫茫人海中,誰離開了誰,地球都照樣轉。誰都不會為誰停下匆忙趕路的步伐。走進人的視線都容易,住進人的手機也容易,停在人的微信裡也不難,難的是永遠住不進人的心裡。不是些許照片,幾通電話,些許點贊,就能居住人的心房。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年代裡,我們害怕孤獨,害怕遺忘,害怕輕視,時時刻刻都在尋求關注,祈求親朋好友的惦念,期盼領導同事的器重,渴望同學熟人的愛慕……
于是孜孜不倦地刷朋友圈,點贊,然而又有多少是肺腑之言,多少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浮躁不安的喧嚣,又怎能慰藉人們心中永遠都在缺少的存在感呢?
一對戀人在進行冷戰的時候,互相不理睬對方,雙方都會有消極的情緒體驗。因為對于對方假裝漠不關心,不予回應,讓對方無法确認自己信号的存在,也就無法确認自己的存在,從而,抹殺了對方的存在感。
現在,當我們利用微信、微博、QQ等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信息的時候,其實并不是發布信号這個動作有存在感,而有是别人積極的回應,即各種熱烈的評論和點贊,使得我們體驗到自己的信号是真實的,我們才感到有存在感。
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互動的關系,必有一方是缺乏存在感的。就像某些公共賬号設置一些自動回複,也是出于人性化的對人們存在感的考量。所以,存在感并不是自己的動作,言語的發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應。
存在其實包含兩個方面,即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前者表現為人能夠以實體出現,并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後者表現為人的精神世界豐富,具有突出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意識。
而所謂的存在感,其實隻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并非物質上的填充。有些人隻注重強調物質生活富足,但是沒有人注意到他們,應該說,他們缺少了存在感。
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寂寞。一般人是不會思考此類問題的。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存在感是刷出來的”,也就是說,孤獨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舉動,吸引别人的注意,以獲取所謂的存在感。
現在的存在感,沒有以前所說的那麼深奧。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視,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揚,使得自己覺得沒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則是受到社會重視,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廣泛關注,即為“存在”這種存在,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感覺。
存在感有時可能是一種價值的認可。這就是說,存在感有着一種比美貌和财富更強大、更恒久、更幸福的力量。
人們總是習慣了在失落孤單的時候抱怨,在痛苦不堪的時候哀嚎,而這一切隻是因為心中的存在感被自己隐藏卻還在傻傻尋找,卻不能像塵土那般靜靜沉澱後,發現自己也可以成為偉大建築的一部分。
我們都是凡人,不像明星富豪,可以在熒屏,舞台,觀衆中尋求關注度。我們的存在感到底在哪裡?不在人群中,也不在朋友群,更不在吃喝玩樂中,而是在内心的充實豐盈。
品一樽茗茶,賞一首名曲,看一本好書,吟一首雅詩,作一篇美文,遊一處風景……隻要内心變得充實豐盈,我們自然也就不會過度尋求别人的關注,在這虛無缥缈的網絡裡,尋找這毫無意義的存在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