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杭州瓶窯小夥小許興奮地給記者曬了一道山間野味!不少土生土長的餘杭人都沒見過!↓↓↓
酷似一抔土,曾經遍地都是
如今身價“暴漲”……
從照片上看外形酷似魔芋,小許說:“這個東西叫苦槠(zhū)豆腐。基本上就西部山區幾個鎮街的人才知道,現在很多90後甚至聽都沒有聽說過!”你能想象得到在端上桌前,它甚至是這樣子的嗎?
因為制作流程複雜,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做這道美味了。小許告訴記者,按現在的話來說老底子大家條件不好把苦槠豆腐當做是豆腐的平替。以前村裡有好幾棵苦槠樹等到霜降一過果子成熟掉落撿來就好。如今做的人越來越少,家裡的這塊還是特意跑去黃湖買來的6塊錢一塊,身價一下子“暴漲”了不少!
手藝人越來越少
一塊豆腐卻成了城裡的香饽饽
現在農村生活好了,早已不需要靠着苦槠充饑了。可是這種天然的食物卻成了搶手貨。在百丈鎮溪口村,62歲的張玉枝還保留着這一門老手藝。
張阿姨告訴記者得到果實之後要經過暴曬、浸泡、磨漿、加熱、冷固成塊、切割、在清水中浸泡去苦最後得到這特殊的苦槠豆腐。“做這個太麻煩了,現在都沒有人願意做。”張阿姨說:“我覺得好玩,買了個小石磨想吃了就自己做做。”
在溪口村記者見到了兩棵已經有220年的樹齡的苦槠樹,長得又高又大。從地裡撿起苦槠果圓圓的,硬硬的,裹着棕色的殼,指甲蓋那麼點大。小巧玲珑的長相,神似“迷你版”闆栗。
味道倒不能和闆栗相比,苦槠自帶澀澀的苦味,哪怕肚子餓也不太有人會生吃它。在那個年代,苦槠卻是一種很好的食材,逢上旱澇或者其他災荒年,村民靠着槠樹果實挨過了一年又一年。經加工後做成的“豆腐”,更是别有一番隻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美味。
圖片來源于網絡
每年到了十月底,成熟的苦槠果子一棵棵掉落。撿拾苦槠是費體力費精神的活兒,彎着腰,瞪大眼睛,拿着小樹枝,在枯葉堆裡仔細翻找。
撿回來的苦槠籽,先要攤在小院裡曝曬使殼子開裂。再脫去兩層外殼,得到一顆顆白白的果肉。苦槠果有着天然的苦澀味道,采集回來是沒有辦法直接使用的需要将其浸泡在水裡一個禮拜左右,将其中的苦味褪去。
然後把苦槠放進石磨裡加水研磨兩次。
院子裡曬着苦槠粉,雖無山珍海味但對樸實的老百姓來說卻是那麼的踏實安全。曬好後的苦槠粉,你們看看像什麼。
做到這一步,已經成功了大半隻要想吃的時候拿出這一抔抔“土”,加入水攪勻。
就将進入最為關鍵步驟——熬制,這可是考驗這家女主人手藝的時候。張阿姨說:“市面上賣的,還會摻點米粉進去我們家喜歡吃原汁原味的,所以就熬到濃稠就好。”熬的時候要不停攪拌,看着鍋裡咕噜咕噜不停地冒着熱氣,果然柴火鍋做出來的東西總是充滿着煙火氣。
做法也很簡單,淋上自家香濃的菜籽油撒上點蒜苗上鍋一蒸,一道風味獨特的苦槠豆腐就做好了!
來源:天小強熱線浙江教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