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當年的最後兩個月為太平興國元年)十月二十日,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駕崩。
一日後,其弟晉王趙光義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
趙匡胤的死是有疑點的,最大的争論就是“燭影斧聲”之說。
我個人是相信這種說法的,很難想象國家并非危難時刻,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又都成年的情況下,他會把皇位傳給弟弟。
至于“燭影斧聲”的導火索,我認為是當年五月,趙匡胤明确提出過想遷都,但被趙光義否決,兄弟兩人在國家戰略上,出現了巨大的分歧。
抛開遷都的正确與否,趙光義長期擔任開封府尹,早把開封經營成自己的地盤,他又有意皇位,自然不願意離開。
趙匡胤既然提出了這個想法,雖然暫時因為沒有得到趙光義的支持而放棄,但很難說以後會不會重下決定。
趙光義要争皇位,就不能離開開封,趙匡胤想遷都,就是打在他的七寸上,于是,有了“燭影斧聲”的前提。
而且,當年八月,趙匡胤下令出兵五路攻伐北漢,黨進、潘美、楊光美等禁軍大将都被派到前線,大部分禁軍也被派到前線。
開封兵力空虛,忠于趙匡胤的禁軍力量大減,這對于趙光義來說,是很好的機會。
于是,有了十月發生的“燭影斧聲”。
整個事情的發生到完成,對于趙光義來說,非常順利,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奇怪就在這裡,根據史書記載,趙光義是無遺诏登基,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和另外一個弟弟都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這顯然不正常,這是對皇位的放棄,有幾個人能輕易放棄而不去争一争?
何況,在趙匡胤沒有留下任何遺诏的情況下,他的兩個兒子去争皇位,是天經地義的。
至于“金匮之盟”中“兄終弟及”的說法,根據《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十》中的記載,這玩意是在趙光義登基五年多之後才被趙普拿出來:
太平興國六年……九月……(趙普)複密奏:“臣開國舊臣,為權幸所沮。”因備言昭憲顧命及先朝自愬之事。帝于宮中訪得普前所上章,并發金匮得誓書……
也就是說,當時的趙光義沒有登基的根據,唯一的根據就是,他在皇族中爵位最高,且擔任開封府尹,這被認為是皇位繼承人的标志。
但僅憑此,很難讓人信服,畢竟,趙匡胤的兩個成年兒子都活得好好的。
特别是軍隊系統,一定是支持趙匡胤或其子的。
往後數三年,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時,趙光義兵敗高粱河,當時随同參戰的禁軍就有擁戴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繼位的想法和行為。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一》中記載:
初,武功郡王德昭從征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帝所在,或有謀立王者,會知帝處……
趙光義都登基了好幾年後,都還有人想着趙匡胤的兒子,在趙匡胤剛死去時,軍隊不會突然就變得向趙光義效忠。
當時,大部分禁軍及将領雖然都派出去打北漢了,但開封還是有軍隊的,并且,掌管軍隊的樞密使曹彬和樞密副使楚昭輔都坐鎮開封。
曹彬和楚昭輔能坐在樞密正、副使的位置上,絕對是趙匡胤的親信,并且,曹彬的兒子還娶了趙匡胤另外一個弟弟趙廷美的女兒。
不管是從公,還是從私,至少曹彬不會希望是趙光義登基。
不過,不管曹彬願不願意趙光義登基,他都無法改變,他無法調動軍隊參與廢立,因為出師無名。
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和另外一個弟弟趙廷美,在趙光義登基前後,都保持了沉默。
史書沒有記載下任何關于他們三個人在皇位更叠前後的反應,動态。
趙廷美還好說,論子繼承,輪不上他,論弟繼承,同樣輪不上他,看熱鬧就好。
可趙德昭和趙德芳為何毫無掙紮?真就甘心情願?
軍隊無動靜,曹彬等無動靜,就是缺個出面号召的,而号召的人選,非趙德昭、趙德芳莫屬。
隻有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出面,軍隊才能出師有名,包括文官中的部分忠于趙匡胤的官員,也同樣可以出來鬧騰。
可他們到底是沒有站出來,為什麼?
我想,隻有兩種原因。
其一是他們兩個慫了,趙光義在宦官王繼恩的配合下,控制住了皇宮,他們兩個沒有相關情報,不敢輕舉妄動,隻能被動等待。
其二就是趙光義派人把他們軟禁起來了,這種可能性更大。
趙光義雖然在軍隊中的力量不大,但長期經營開封府,又長期擔任“大内都部署”,不管是把兩位皇子軟禁在府中,或叫進皇宮軟禁,都是能辦到的。
從趙光義的角度來看,适時控制住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是必須的,他不可能去賭這兩位皇子都是安安穩穩的。
不管是“燭影斧聲”,還是如史書記載的趙匡胤無故暴斃,王繼恩先通知趙光義入宮,趙光義都不會去賭兩位皇子在皇位面前無動于衷,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暫時控制起來。
這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在當時必須要做的事,特别是趙光義搞“兄終弟及”本就未必服衆。
隻有确定了趙德昭和趙德芳無法鬧騰,趙光義才能安心登基,否則,任意一位振臂一呼,局勢就麻煩了。
等到登基後,趙光義不論文武官員,全部大肆封賞,趙德昭和趙德芳又暫時無法出來表态,如曹彬等,也隻能默認趙光義成為新的大宋皇帝。
再等到趙光義迅速地安排親信控制住軍隊,即使放兩位皇子出來,他們也暫時無法鬧事了。
何況,趙光義在大封文武官員時,是先把皇弟趙廷美和皇侄趙德昭、趙德芳給封賞了一通,姿态做得足足的。
所以,趙光義“兄終弟及”,和平登基,而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毫無反應,有可能是認慫了,但最大可能是,當時被軟禁起來了。
參考文獻:《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