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檸一
編輯丨娛阿姨
“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聽到這句台詞,是不是總會不由自主地往門外看看。
這句出自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台詞,曆經幾代人,依然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以至于在網絡時代,依然被大家完成各種梗,借助網絡的力量,擁有了新的内涵。
除了胡漢三之外,電影裡的小主角“潘冬子”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幾十年來經久不衰。
但你知道嗎?“潘冬子”的問世卻極為坎坷,當初要是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差錯,可能我們的記憶裡就會少了這部分精彩。
1潘冬子的演員名叫祝新運,1962年出生在北京。
他小時候就長得很可愛,一張娃娃臉肉嘟嘟的,一雙大眼鏡明亮又閃爍。
1974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決定拍攝一部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
當時,全中國的老百姓最大的娛樂節目就是聽樣闆戲。
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精神娛樂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
因此,拍攝一部觀看性強且有教育意義的電影迫在眉睫。
這個任務落到了導演李俊的身上。
李俊導演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看到了作家李新田寫的一篇小說。
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孩在父親和紅星的指引下,最終成長為一名戰士的故事。
李俊導演非常喜歡這部名為《閃閃的紅星》的小說,決定把它翻拍成電影。
他把小說拿給其他同事看,他們也都很喜歡這個故事,同意翻拍。
劇本有了,接下來就要挑選演員了。
對導演李俊來說,這是整個工作流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在那個年代,大衆對“好人”和“壞人”的認識非常片面。
認為好人一定要長得端正,濃眉大眼,身材闆正。
而壞人則一定是尖嘴猴腮,賊眉鼠眼的。
但這部電影的主角“潘冬子”卻跟以往有所不同。
他是正面人物,嫉惡如仇。
但同時,他又是個小孩子,小孩子特有的調皮和機靈在他身上也要體現。
導演李俊走遍了北京的各大中小學,依然沒有找到合适的人選。
眼看着時間一天天過去,李俊導演越來越頭疼。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就在李俊為主角頭疼時,電視上播到了祝新運在學校的文藝演出。
祝新運從小就長得周正,又熱愛文藝表演,因此學校有個什麼文藝彙演,老師都會讓他上台。
李俊從電視上看到祝新運第一眼,當即拍闆,他就是潘冬子。
導演組馬不停蹄地上祝新運家裡拜訪,向父母說明來意。
父母一聽,是讓兒子去演電影,當即點頭同意。
但是,祝新運來演“潘冬子”的消息發出後,卻遭到了許多質疑。
原因竟然是:祝新運臉上有肉,一看就是有錢人家的少爺,不太像勞苦大衆。
這話說的,誰規定勞苦大衆就不能長一張娃娃臉了。
面對着如此荒唐的理由,導演組絕不妥協。
李俊導演直接提出質疑:難道無産階級的孩子,就不能長得好看一些嗎?
經過多次商讨,相關部門最終決定,就讓祝新運來演“潘冬子”。
進組就遇到這麼多麻煩,仿佛注定了祝新運的拍攝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潘冬子”是在江南長大的小孩,而祝新運則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所以他進組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劈柴碼柴,擔柴下山。
說起來是在拍戲,但許多時候,大半天的時間,祝新運都在劈柴。
等把劈柴練到能達到導演要求了,導演大手一揮:你還得學會騎自行車。
好嘛,又從頭開始。
好在效果不錯。
1974年,《閃閃的紅星》上映,全國轟動。
12歲的祝新運也一夜成名,成了許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除了主角“潘冬子”之外,這部電影還貢獻了兩首非常經典的歌曲。
一個叫《映山紅》,一個叫《紅星照我去戰鬥》,傳唱至今。
一夜之間,祝新運成了炙手可熱的童星。
但那個時候,人們并沒有什麼追星的概念。
表達喜歡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模仿他的穿着,或者給他寫信。
那段時間,祝新運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成千上萬封信。
收到的信太多,祝新運根本回不過來。
朱軍就說過,他曾經給“潘冬子”寫信,但一直沒有收到過“潘冬子”的回信。
祝新運火了之後,很多人覺得,他一定特别掙錢吧。
事實正好相反。
當時的演員都屬于藝術團的人,演戲是沒有片酬的,隻有團裡每月照常發放的工資和補貼。
祝新運是小學生,既沒有片酬,也沒有工資。
但這部電影帶給他的“報酬”可不是錢能衡量的。
1975年,因在《閃閃的紅星》中的優異表現,祝新運順利進入八一電影制片廠。
是當時廠裡年齡最小的在編演員。
之後,憑借着天真可愛的形象,祝新運先後參演了《贛水蒼茫》,《十天》等諸多電視劇。
将外表的天真可愛發揮到極緻。
此後的祝新運,就和八一制片廠,正面形象等詞彙牢牢地捆在了一起。
18歲那年,祝新運考上了解放軍藝術學院的表演系。
畢業之後,他依然回到八一制片廠做演員。
然而,物是人非。
小時候被無數人稱贊可愛天真的娃娃臉卻成了他演藝道路上的絆腳石。
因為娃娃臉總給人一種不夠穩重的感覺。
所以長大後的祝新運,幾乎很少有能出演主角的機會。
再加上,他的出道作品就是《閃閃的紅星》這種“現象級”作品。
導緻此後他無論演什麼,都逃脫不了被評價為“還是有潘冬子的影子”。
對于一個演員來說,如果某個角色特别出彩的話,那以後無論演什麼,都免不了“演的都是同一個人”的評價。
比如,在86版《西遊記》中飾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
孫悟空之後,他其實還塑造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角色。
但無論如何,都逃脫不了“演什麼都像猴子”的評價。
孫俪憑借《甄嬛傳》大火,之後無論演什麼,都還有人評價“演技倒退”。
其實,這并不是演員的演技倒退了。
而是大家見識過那個特别經典的角色,潛意識中把演員本人跟角色等同了。
所以,日後再見到這個演員,先入為主地覺得他或她應該是“那個人”,而不是他現下塑造的角色。
但話又說回來,那種劃時代的角色可遇不可求。
一輩子能碰上一個,也足夠了。
成年後的祝新運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尴尬的境地。
但是,職場失意,情場得意。
雖然在事業上沒能有太大突破,但祝新運的感情之路卻相當順利。
25歲時,祝新運參與電影《閃電行動》的拍攝。
劇組的化妝師叫張玲亞,在給他上妝時,主動聊起了潘冬子。
張玲亞興奮地表示,自己從小就很喜歡潘冬子,一直将其視為偶像。
但很奇怪,張玲亞表現得如此熱情,祝新運的反應卻很冷淡。
張玲亞不知道,對于現在的祝新運來說,潘冬子已經變成了一個不能提的禁忌。
她還以為祝新運是不近人情呢,所以對他第一印象并不好。
轉折發生在一次互相幫忙中。
當時的電影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需要在特定演員身上做一個模具。
就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和豬八戒那樣。
但張玲亞剛進劇組,跟演員都不太熟悉,也不好意思麻煩别人。
祝新運知道了之後,主動提出可以在自己身上試驗。
張玲亞非常感動,做塑形的時候小心翼翼,盡量不讓祝新運難受。
而祝新運也知道張玲亞不好意思,在進行的過程中無論多麼難受,他都一聲不吭,以免張玲亞心裡愧疚。
這件事情過後,祝新運和張玲亞就熟絡了起來。
祝新運覺得張玲亞非常善解人意,經常向她倒苦水,排解苦悶。
張玲亞常常安慰他,鼓勵他,給他信心。
慢慢地,兩人發現,對對方的心思不再是朋友那麼簡單了。
但張玲亞一開始卻并沒有表明心意。
因為她覺得祝新運才25歲,完全可以找條件更好的姑娘。
而自己比祝新運要大三歲,而且還離過一次婚。
但祝新運完全不在意這些。
對于他來說,兩個人之間,感情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至于其他因素,都屬于錦上添花。
帶着這種理解,兩人談了三年戀愛,終于步入婚姻的殿堂。
生活的順遂并不能減輕祝新運事業受挫的痛苦。
張玲亞就常常陪着他,開導他。
張玲亞是個急性子,無論什麼事情,隻要開了個頭,就一定要一次性做完。
祝新運恰恰又是個慢性子,做事總是不慌不忙,慢條斯理。
有一次,張玲亞提醒祝新運,既然覺得做演員暫時沒有突破,為什麼不嘗試着向導演或者制片人轉型呢?
正好當時有個叫《彈道無痕》的電影正在拍攝。
祝新運便毛遂自薦,申請去做導演。
領導們覺得祝新運有表演的功底,做事又認真,便同意了他的請求,讓他擔任副導演。
這次試下來,效果意外地不錯。
也是從這時起,祝新運決定在導演和制片人的道路上深入發展。
而就在祝新運向自己的導演夢發起沖擊時,他的母親卻生病住院了。
為了不讓丈夫分心,張玲亞獨自承擔起了照顧婆婆的責任。
沒了後顧之憂的祝新運,在工作上更賣力了。
由于工作出色,後來他還擔任了八一制片廠演員劇團的團長。
3很多人都知道祝新運。
也知道祝新運是影視劇中正面人物的代表,演的都是一些嫉惡如仇的角色。
但很少有人知道,祝新運還有一個哥哥,也是個演員。
不過跟祝新運正好相反。
哥哥祝士彬則是以飾演“大反派”而成名的。
《芙蓉鎮》裡王秋赦,就是他演的。
祝士彬把一個見利忘義、落井下石、颠倒黑白的小人形象,徹底演活了。
這麼說吧,觀衆有多喜歡潘冬子,就有多讨厭王秋赦。
祝士彬唯一一個比較正面的角色,恐怕就數94版《三國演義》裡的龐統了吧。
而且,更為巧妙的是,兄弟倆的成名之路也恰好相反。
祝新運12歲時就遇到了“潘冬子”這樣的角色,出道即巅峰。
而祝士彬則是典型大器晚成,摸爬滾打許多年,41歲時,才獲得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
但人生本就有快有慢,隻要按照自己的目标走,總有一天,能到達終點。
而童年記憶“潘冬子”今年也已經60歲了。
但他留下的經典,不會随着時間的久遠而褪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