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怎麼處理

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怎麼處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17:58:28

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怎麼處理(面對問題時應該怎麼辦)1

本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今天,寫一篇比較硬核的内容,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我會把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按照新異性和可控性,大體上劃分成四類,分别是:

  • 路徑性問題

  • 系統性問題

  • 挑戰性問題

  • 沖擊性問題

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怎麼處理(面對問題時應該怎麼辦)2

什麼是新異性呢?它指的是:我是否可以用舊模式、舊路徑,按部就班地去解決它?

可控性,指的是:我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控制和幹預它。可控性越高,就意味着它的因果關系越明确,不确定的幹擾因素越少。

那麼,如何理解這四類問題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老闆給你布置了一個任務,要你做一份報告 —— 你非常清楚地知道應該怎麼做,知道你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一切都是确定的。所以,它是一個路徑性問題。

你學了一個方法,需要應用到實踐中,來解決一類問題 —— 這個方法用一次就能掌握嗎?不是,你需要反複練習,讓它成為你的習慣。因此,它是一個系統性問題。

你在工作中碰到一個難題,以前從未遭遇過 —— 這個時候你發現,你熟知的舊模式都失效了,必須去嘗試新的可能性。因此,它是一個挑戰性問題。

公司最近效益不好,可能要裁員,也可能倒閉 —— 這是外部環境的緣故,你幾乎不可能幹預它,也無法改變什麼,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減少損失、規避風險。因此,它是一個沖擊性問題。

那麼,用這種方式去思考和看待問題,有什麼作用呢?

一方面,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情境,采用更加有效的策略去應對;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幫助我們「榨幹」問題的價值,減少和控制我們的焦慮和壓力。

下面詳述。

1. 路徑性問題:獲取經驗

在所有問題中,路徑性問題是最簡單的一類。很多人常用的模式,就是直接照搬解決方案,盡可能減少投入在它上面的時間成本和腦力成本,用最快速度去把它搞定。

這樣做有沒有問題?沒有。但并不是最好的方案。

既然不論如何你都要去做,那為什麼不盡可能去壓榨它的價值呢?

舉個例子:

馬上到某個特定節日了,需要做一個營銷活動 —— 這就是一個簡單的路徑性問題。就像解題一樣,你知道應該怎麼做,擁有一套完善的儲備和模式,套上去就行。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會采取「獲取經驗」的策略,來最大化地榨幹它的價值。

怎樣去「獲取經驗」呢?簡單來說,就是做實驗:控制好其他變量不變,改變其中一個變量,觀察結果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也就是說:在保證整體基調不變的情況下,在有「保底」的情形下,試着引入一些新的探索和嘗試,觀察它們所帶來的可能性。

比如:我是否可以參考往期的方案,在大體保持不變的基礎上,引入一些新的創意或形式,然後觀察:

新創意跟舊創意相比,有什麼樣的變化?效果是更好了還是更壞了?為什麼?

從這個過程中我可以得到什麼經驗教訓?

我可以提煉出什麼信息,來供以後借鑒和參考?

也就是說:采取「15%原則」:保持85%的内容不變,剩下15%的内容探索新的可能性。

一方面,不至于「全盤照搬」,讓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變得毫無挑戰性和新鮮感,純屬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又可以把風險控制在一個适當的範圍内,不至于産生太大的波動。

這才是一個更有效的思維方式。

比如:每一期的智識營,内容都是不變的,但我會根據這一期的實際情況,做一些微調 —— 比如調整答疑,調整互動的形式和時間,加入一些新的延伸閱讀、思考練習和指引,等等,觀察學員的反饋,從中去蕪存菁,最終歸納出一套最好的方式。

同樣:如果你的工作,涉及一些周期性的事務,那麼不妨試一試:在保證「保底」的基礎上,多去做一些不同的嘗試,從中積累經驗、獲得教訓,慢慢地增進對它的理解和認知。

許多朋友問過我:如何總結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論?其實,流程無非就是如此:先假設,再試驗,獲取反饋,最終歸納總結,整合成一套模型,就是這樣。

這其中,試驗-反饋-歸納,就需要靠從不斷的「推陳出新」中,去獲取和積累經驗。

所以,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妨把你的工作,當作你提升自己的實驗室。

在保證不出岔子的情況下,先根據以往的經驗,構思出一套模型和方法,再在工作中尋求機會,不斷地去進行探索、嘗試和實驗,一遍遍地去微調這套方法的參數,讓它經受考驗。

最終,你所得到的所有反饋,整合起來,就是屬于你的方法論。

這才是讓你的工作,對自己産生價值的關鍵點。

2. 系統性問題:系統改進

什麼是系統性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它的存在依賴于整個系統。

如果你隻是解決它,不去改變導緻它存在的因素,那麼它永遠不可能被消滅,過一段時間就一定會再次出現。

許多人常犯的毛病,就是把系統性問題當成路徑性問題。

比如減肥。很多人的思考回路是這樣的:我的體重增長了,表明我最近吃得多、運動得少,所以我要節食 運動。

這種思維對嗎?也沒錯。但這樣想的人,往往會出現一個結果:短時間内确實減肥成功了,但很容易就反彈。于是,繼續減肥,繼續反彈……長期來看,收效甚微。

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節食也好,運動也好,對于你的日常生活來講,都不是一個常态,而是一個「異常态」 —— 它們是需要你有意識、付出時間和精力去維持的。這種維持一定不可能長久,而一旦松懈,就很容易故态複萌。

比如:很多人在減肥的時候,會吃「減肥餐」,但你有可能一輩子吃減肥餐嗎?一旦停掉,很快就又會恢複。

所以,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從自己的生活方式出發,慢慢地進行調整。也就是「系統改進」策略。

比如:

把健身和運動引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裡,找到一個合适的節奏,使它成為一個習慣,無需刻意去做;

在保證能量攝入的情況下,優化、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讓自己的飲食更健康;

減少不健康的能量攝入,比如零食、奶茶等,用别的方式去替代它,而不是「突然戒掉」……

簡而言之就是:不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而是以「調整到一個更好的系統狀态」為導向。一步步給系統施加一個力,等它适應,再施加一個力,再等它适應……

像這樣,使它最終抵達一個「更好的狀态」。從而,從根本上使到問題不再發生。

同樣,許多人經常吐槽,說部門裡有很多問題,比如人浮于事、溝通不暢、朝令夕改……

但這些問題,是某一兩個人,乃至于某一個部門的問題嗎?很多時候不是的。它們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整個公司的底層結構不夠完善,存在使得它們發生的土壤。如果不從底層結構入手,隻是從表面試圖撲滅它,是沒有任何作用的。

舉個例子:一個部門裡人浮于事,大家都不好好幹活,隻知道對上層應付,很大的可能性是什麼呢?是大家覺得做的事情沒有價值,沒有反饋,沒有意義。因此,喪失了奮鬥的熱情,隻是在敷衍和搪塞。

如果不從底層入手,讓大家覺得工作有意義、有反饋、有價值,而隻是加強業績考核和紀律約束,有用嗎?你隻會得到一個「陽奉陰違」的表象而已,真正的問題被隐藏在底部,反抗力反而會更大。

再比如: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上了一門課,學了一項方法,當下恍然大悟,但學完了還是不知道怎麼用。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的原因在于:他們并沒有能真正地改變自己的思維系統,而隻是生硬地企圖把新方法「插入」舊模式中,自然就無法嵌合在一起。

久而久之,新的方法就被丢棄了,你使用的仍然還是舊的思維。

所以,我一直強調一點:不要想着一口氣消化所有的内容,而是先從你的生活、工作出發,找到最有迫切需求的場景,拎出一個點,通過便利貼或筆記的方式提醒自己:

1)當遇到這個場景時,試一試新的方法;

2)我需要如何調整我的舊習慣,來讓新方法更有效地融入進來?

3)在嘗試新方法的過程中,我有哪些感受?遇到了什麼問題?如何優化這個方法,使它更适合我的實際情況?

不斷重複這個步驟,慢慢地,把這種方法内化成自己的習慣,用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改造它,磨去它的棱角,使它融入你的思維方式之中,讓自己的思維和行為發生轉變。

這才是更有效的學習。

3. 挑戰性問題:拓展可能性

什麼是挑戰性問題呢?當一個問題,無法用舊的模式直接解決,并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時,它就是一個挑戰性問題。

很多人面對挑戰性問題時,最容易産生的誤區,就是陷入焦慮之中。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焦慮源于什麼?正是源于對不确定的威脅的恐懼。當我們明确知道「會有危險」時,我們會害怕;但當我們意識「可能有危險,它取決于我怎麼做,但我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時,焦慮就産生了。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不需要焦慮。因為挑戰性問題,雖然會帶來沖擊,但更多的時候,它是你成長的機會。

為什麼呢?因為,成長的本質是什麼?是打破舊模式,踏入新模式。是你發現舊的心智世界,跟這個現實世界脫節了,需要進行調整,來更好地拟合現實世界。

在這個拟合過程中,成長就發生了。

所以,事實上,挑戰性問題,就是一種來自外界的警告,告訴你:你的心智世界待在舊模式裡面已經太久了,是時候擡起頭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有創業的朋友跟我聊天,說,他們公司高層發生了矛盾,現在内耗很嚴重。他是一個很老實的人,從來沒有想過會發生這種事情,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

但實際上,這并不需要生氣。我對他說:換一種思路: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你對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會知道「原來還可能有這種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其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實實在在地擴充了你的認知,讓你更加知道「創業是怎麼一回事」。

那麼,如何應對挑戰性問題呢?當你意識到你面臨一個挑戰性問題時,你應該做兩件事情:

1)停止你的安全行為。

當人陷入焦慮之中時,最容易産生的反應,就是不斷去重複「安全行為」 —— 也就是抱着僥幸心理:

我再确認一下看看,也許就沒事了呢。

比如:一直不拿出方案,不采取行動,隻是一遍遍想起它,不斷告訴自己:可能也沒那麼糟糕,可能是我想多了……

這有用嗎?當然沒用。但當你陷入焦慮之中時,是很難從情緒中抽離出來的。你會通過一遍遍重複安全行為,給自己一個「沒事」的心理暗示。

但實際上,這種做法,隻會一遍又一遍地強化你的焦慮而已,它起不到任何作用。

2)拓展可能性,并列出計劃。

當一個挑戰性問題發生時,就意味着你的固有模式失效了。那這個時候,你就必須走出舒适圈,去思考:我能否嘗試一些從未試過的做法,來試着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尋求談判和溝通的可能性;找律師咨詢;拟定應急計劃,聯合股東進行高層變動……

這些可能性未必一定可行。但重點在于,當你把注意力轉移向「可能性」,并且開始切實地列計劃時,你就已經讓理性主宰了大腦,從而跳出焦慮的怪圈裡,開始切實地「做有用的事」。

進一步,當你去做出這些嘗試,無論能否奏效,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全新的經驗。「我沒試過,我可以試一試」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收獲了。

打不倒我的,隻會使我更強大。

保持着這種心态,就不容易被任何事情所傷害到。

4. 沖擊性問題:降低沖擊

最後是沖擊性問題。

如果一個問題,是極其新異的,幾乎無法控制、無法幹預,隻能被動接受,那麼,它就是一個沖擊性問題。

如果面臨沖擊性問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冷靜,去果斷思考:

1)設定一個觸發器: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什麼?

2)如果它發生了,可能會怎麼樣?

3)我可以做些什麼,來盡量減少損失?

這種策略,就叫做「降低沖擊」。

舉個例子:年初疫情嚴重的時候,我有朋友的公司受到了波及,幾乎無法做任何事情。這個時候隻能怎麼辦呢?

1)設定觸發器:當虧損達到多少時,就果斷止損;

2)考慮好止損之後的計劃:如何跟投資人交代,如何跟員工交代,如何處理後面的事務,是否有轉讓的可能性……

3)把以上計劃設定為「保底計劃」;在保底計劃的基礎上,試着去做「進取計劃」,思考:可以做些什麼,來盡可能減少損失、延緩觸發器。

比如:做消費券彌補現金流,從其他地方拆借,跟租賃方和采購方商談,把一部分業務轉化為線上……諸如此類。

這個思維方式,不一定能解決問題(當沖擊性問題發生時,往往就已經不以人力為轉移了),但至少,它可以為你争取一些喘息和思考的空間,不至于在沖擊面前束手無策。

最後,再回顧一下這張整體的圖:

你也許會發現:這四種分類,有時候不是截然分開的 —— 有時候,一個問題,也許可以拆成不同的部分,每一部分對應着一種策略,這也是有可能的。

比如像最後一個例子:設定保底計劃,屬于「降低沖擊」策略;做進取計劃,就又屬于「拓展可能性」策略。

同樣,面對高層矛盾,尋求律師的幫助,進行高層變動,屬于「拓展可能性」策略;但借由這個問題,改變公司内部的決策模式,以便于避免這一類問題,就又屬于「系統改進」策略。

諸如此類。

所以,當你遇到一個問題時,不妨把這四種策略結合起來,逐一地去拆解、分析、審視 ——

  • 在我解決它的過程中,我可以獲取什麼經驗?

  • 我是否需要改變我的系統,來更好地适應它?

  • 有什麼可能性是我可以嘗試的?如何做計劃?

  • 最壞情況是什麼?在此基礎上,我能做什麼?

這才是一個更完整、更有效的思維方式。

希望這套方法,可以幫到你。

也希望可以讓你理解: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不要太過輕易地被問題吓跑或打垮,

因為每一個問題,都是你成長的機會。

—— 閑聊時刻 ——

1)最近剛好解決了困擾已久的一個問題,還是蠻開心的。

這跟運動一樣:很多時候,開心源于什麼呢?源于痛苦之後的絕地回升。

所以,有時候,生活有一些起起落落,往往并不是壞事。

隻要它不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從長期來看,都會使得你的人生更豐富。

2)再提醒一下:智識營2.0第五期,将于本周日(10月25日)21:30,正式開始報名喔。

(想了解智識營詳情的朋友,

請點擊「閱讀原文」)

由于微信打亂了時間流,所以建議想報名的朋友:

(1)定一個鬧鐘。

(2)10月25日 21:30,直接進入公衆号,找到最新的推送,點進去,就可以報名了。

名額依然有限。但由于每期都不一樣,我也不知道到時是否需要搶

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怎麼處理(面對問題時應該怎麼辦)3

感謝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也歡迎大家給我留言,在看、點贊、分享,給我一個反饋喲。

遇到問題的時候自己怎麼處理(面對問題時應該怎麼辦)4

也可以讀讀這些文章:

感覺人生很艱難,怎麼辦?

為什麼我們不快樂

少動手機,多動手

THE END

- 晚 安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