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經典語錄談君子之道

論語經典語錄談君子之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23:16:33

4.24.[原文]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①。”

[原文通釋]

孔子說:“君子要在說話上謹慎而在做事上勤勉。”

論語經典語錄談君子之道(論語裡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

[注釋]

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要在說話上謹慎而在做事上勤勉。讷,遲鈍,這裡指說話謹慎。于,在……方面。敏,勤勉。

[解讀與點評]

本章強調的“讷”不是“反映遲鈍”,而是“謹慎表達”。“讷于言而敏于行”還是“少說多做”和“隻做不說”。這和《學而》第14章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實踐一再證明“敏于事而慎于言”的人沒有吃虧的。

本章産生成語“讷言敏行”。

4.25.[原文]

子曰:“德①不孤,必有鄰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立,一定會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注釋]

①德:本意為“高尚的品德”,這裡指品德高尚的人。

②鄰:鄰居,引申為“夥伴”,“志趣相投的朋友”。

[解讀與點評]

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必然有風範,自然會影響周圍的人,吸引周圍的人,所以“必有鄰”。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獻身于道德學問,耐得住孤單和寂寞,即便暫時沒有得到周圍人的理解,也會在道德學問中,在先賢的思想和人格中陶冶性情,找到神交的同志和朋友,當然不會孤立。

4.26.[原文]

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①,朋友數斯疏矣②。”

[原文通釋]

子遊說:“服侍君主屢屢勸誡就會招來羞辱,與朋友相交屢屢勸誡就會被疏遠。

[注釋]

①事君數斯辱矣:服侍君主屢屢勸誡就會招來羞辱。數,音shuò,多次,屢次,用作動詞,屢屢谏言。斯,則,就。辱,用作動詞,招緻恥辱。

②斯疏矣:就會引起疏遠。疏,用作動詞,引起疏遠。

[解讀與點評]

有一種解釋認為,“子遊這番話是說‘不要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去要求君王,去要求朋友’,不要看到君王不對,就去再找一個新主子,不要看一個朋友不好,就去再找一個新朋友,換的朋友多了,一個也留不下”。我覺得此說是站不信腳的:君主豈能是憑自己主觀意志随便更換的!朋友豈有更換之理——真正的朋友多一些有什麼不好?

《先進》第22章的“子曰:‘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和《顔淵》第23章的“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大概可以為本章作诠釋。本章雖是子遊所言,但表達的卻是孔子的一貫思想。

《四書集注》說:“程子曰:‘數,煩數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渎,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範氏曰:‘君臣朋友,皆以義合,故其事同也。’”

人各有志,秉性難移。君臣之間也好,朋友之間也罷,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持語言的分寸,反而是全交之道——這是中庸之道的又一诠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就有這種意思在其中。作為下級,作為朋友,我們當然有義務勸谏,但如果他們不聽,不采納意見,就算了。話說到了,義盡到了,還有什麼辦法?“诤友”是有的,但常常鬧得不痛快,何苦呢!硬要一廂情願地強迫人家接受意見,顯示自己的忠心,顯示自己的友情,咄咄逼人,結果必然是上級讨厭,朋友疏遠,自找沒趣,何況我們的勸谏未必是最佳意見,為什麼非得要人家接受呢!

雖說“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卻極易傷和氣。所以一般在規勸人的時候還是“婉言”為好,而且要适可而止。孔子的話、子遊的話告訴我們,事君、交友也要守中庸之道。

文/陳廣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