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在先秦時即已出現。
三公指的是中國古代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九卿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言其官制完備,不一定是九個人。
我們先看三公。
三公地位非常尊貴。據說漢代時,三公面見皇帝,皇帝須起身接受叩拜。
在服飾、俸祿、妻妾、田産、房舍、車馬、食物、仆役等規格中,三公的待遇也遠比一般官員要高。
古稱“三公之禮”,坐上這三個職位之一,是古代做官者的最高理想。
周代三公的職位有兩種說法。西漢今文經學家認為其是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學家則認為是太傅、太師、太保。
到了秦代及漢初,不再設三公官,改以丞相總理事務。
漢武帝起,一方面受經學影響,另一方面丞相位高權重,嚴重影響到皇帝的地位,轉而複設三公,定為丞相、太尉、禦史大夫。
三者職能如下:
丞相:最高行政長官,類似于今天的總理或首相,有一個秘書處十三曹。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類似于國防部長。
禦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負責監管百官并向皇帝定期彙報,類似于今天的紀律監察部門。
其中,禦史大夫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為一萬石,禦史大夫品秩為二千石。
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直接隸屬于皇帝,便于皇權集中。
再來看看九卿。
秦及漢初不見九卿名稱,漢武帝以後由于儒家複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以秩為中二千石一類的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一般來說, 九卿為: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仆、宗正。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屬九卿之首;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治粟内史:掌國家财政稅收;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從警衛;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澤收入和官府手工業;
衛尉:掌管宮廷警衛;
太仆:掌管宮廷禦馬和國家馬政;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務。
無論三公,還是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調動,一律不得世襲。
到了隋朝,設制三省六部,三公九卿制度宣告壽終正寝。雖在結構上沿用了數百年,期間名稱及權力卻一直在變動之中。
比如武帝以後,丞相、太尉的實際權利已轉向尚書台,丞相有過失,由尚書問狀彈劾。
東漢光武帝繼續擴大尚書台的權利,職無不統。三公被架空,隻有議事功能,沒有實際權利,地位逐步降低。
圖片源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