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劉備的兒子劉禅,在孫、劉、曹三國時期,其實在後代接班人的問題上,曹操自然是大赢家,曹操的幾個兒子:曹丕、曹植、曹彰、曹沖基本都是能人,而劉備有兩個兒子,一個是義子,一個是親兒子,但劉備壓根就沒有打算讓義子接班,劉禅成為了蜀漢政權的繼承人。
我們有個成語—樂不思蜀,講的就是劉禅,在魏國政權被司馬懿後代颠覆之後,東吳、蜀漢也都步其後塵,當然這兩國的君主命運也是一脈相承,劉禅一句:“世間樂,不思蜀”救了自己一命,最後還得到了善終。
劉禅有個外号叫劉阿鬥,這個人資質平平,天生不适合當皇帝的料,在治理國家朝政方面幸有忠臣輔佐,不然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政權根本就撐不過三十年,你說劉禅既不是孫皓那樣的昏君,也不是曹睿那樣的明主,劉禅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我們也隻能通過史料進行推測而已,但可以肯定的是,劉阿鬥這個稱呼絕非流言蜚語。
如果劉禅真的是個可造之材,也不用劉備白帝城托孤,更不會認諸葛亮為相父。其實劉備的白帝城托孤隻是為了防止諸葛亮取代劉禅,話都被劉備說清楚了,而忠孝仁義的諸葛亮自然不會那樣做,劉備這樣做既是為了保住自己的蜀漢江山,也是為了劉禅能夠穩坐帝位,可見劉備的良苦用心,正是因為劉備了解諸葛亮,所以白帝城托孤才有意義,而另一個托孤之臣李嚴隻是個擺設而已。
“樂不思蜀”并非劉禅的大智慧,他隻不過是看穿了一切,知道回天乏術罷了。很多人都認為劉禅的“樂不思蜀”是大智慧,其實是他懦弱無能的體現,為什麼這樣講呢?劉禅如果懂得治理好國家,也不至于落到亡國之君的份上。常言道:居安思危,作為一國之君不可能不懂這些道理,而劉禅在敵人逼近的時候,除了投降還能幹什麼?難道這不足以說明他的懦弱無能嗎?
智慧看在哪些方面,有尊嚴的死亡比無尊嚴的活着更有意義,李煜就是很好的例子,無論劉禅是不是扶不起的劉阿鬥,但蜀漢政權的滅亡與他有着密切的關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更何況一位君王,這個世界本就是弱肉強食的世界,弱者是沒有被人同情的資本了,我不認為劉禅有什麼大智慧,他隻不過用“樂不思蜀”逃避責任而已,自己得了善終,國民成了亡國奴,談得上智慧嗎?
三國是個亂世,亂世自有悲歌,無論你是否為英雄,曆史總會給你一個答複,你的角色不是你可以決定的,千百年之後自有後人評說,不是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