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紅星日志

紅星日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9 05:40:41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1

吹盡狂沙始到金

文/蔔工

央視總台對三星堆遺址七、八号祭祀坑的現場直播,又一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于震古爍今的古蜀文明。琳琅滿目的古蜀銅器,似曾相識的神獸造型,引人注目的銅人發式,遐想無窮的網格之器,充分展示出古蜀文明的博大精深、神秘詭谲、空靈飄逸的風采;中國考古的精耕細作、殚精竭慮和探索追求的情懷。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2

八号坑令人怦然心動

此坑是三星堆8座祭祀坑中面積最大者。從發掘伊始人們便對其充滿希望。它果然不負衆望,從象牙到銅人頭像的數量都很有可能超過2号坑。且信息含量與其它祭祀坑相比又有新的特點。

結構複雜的神壇讓人耳目一新。這件國寶級重點文物,早在去年7月便已從坑中露頭,但考古發掘的精耕細作是需要耐心的,因為它的結構實在太複雜。該坑靠近表面的位置是灰燼層,灰燼層裡有很多紅燒土塊和炭屑。紅燒土塊本身就特别硬,幹了之後就更硬,給精細發掘帶來難度。坑中露出的神壇主體雖然仍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結構大緻分為三部分,最下面是方形台基,方形台基上有12個小人,分為3組,每組4個人,動作和服飾各異。有的是跪坐的,臉朝外,雙手呈持握姿态;每一面的正中間還各有一個坐姿的人,發型和身上的衣服都很特别;另外還有4個人跪在立柱上,肌肉線條明顯,很強壯的樣子。他們扛着轎子一樣的東西,上面擡着小神獸,小神獸還騎着人。另外小神獸的尾部和胫部之間還有一個人跪在那裡,但這個人從腰部以上斷掉了。

據說,這座神壇在坑内已暴露出的“下半身”高約90厘米,至于其“上半身”,目前尚未見到。估計其完整高度應該在1.55米以上。8号坑的神壇,要比1986年2号坑的那件完整、且大很多,後者完全複原後也才60厘米,與1.55米相差甚遠。其上的神獸身高不足10厘米;而8号坑神壇上的神獸高約20厘米。兩者的信息含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3

考古工作人員正在發掘神壇

神壇是集古蜀思想體系、物質文化和制度創造于一體的智慧結晶,是古蜀之魂、文明之根,非常重要,極其珍貴。讓神壇開口說話,顯然是推進古蜀文明深入研究的關鍵性重大課題。

似曾相識的神獸讓人浮想聯翩。8号坑中至少有2個神獸的個體。其一位于神壇旁,其二在神壇之上。前者粗壯如柱的四腿、口中的卷牙、垂肩大耳,都與人們司空見慣的大象極為相似。如果說此器的腰身還有些許藝術加工成分的話,那麼,神壇上被擡着的神獸則可以斷言是大象的身軀。或許稱前者為神象更為準确,後者才是生活中的大象。當然,正确的認識有待資料的全面修複和進一步整理。三星堆、金沙遺址大量象牙出土,早就預示着古蜀先民與大象的不解之緣,青銅器中當必有儀象的器類等待發現,這是古蜀文明研究中心照不宣的共識。

為何如此看重大象的器類?有媒體曾将二号坑的出土器物歸納為古蜀方陣示意圖,這是中國古代儀仗制度的深度研究。但遺憾的是2号坑并沒有出土與大象有關的遺存。如今,8号坑中青銅儀象的現身,便有理由進一步确認距今3300年前後的古蜀儀仗制度就已經使用儀象。而這正是大駕鹵簿制度的鮮明特色。陝西寶雞茹家莊西周早期的墓葬早年曾出土青銅象,其地理位置正在陳倉道北口左近,可見,千年蜀道即是文明交流的天然通道,也是大象出川的必經之路。公園前316年,司馬錯伐蜀,後并其入秦。古蜀的政治、物質和思想遺産悉數被秦文化全面繼承。因此,古蜀的儀仗制度是在大秦帝國的推動下才挺進中原,極有可能就是大駕鹵簿制度的先驅。因此,青銅儀象的器類對探索儀仗制度的源頭至關重要,大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勢。所以大象遺存意義非凡,堪稱解密古蜀制度創造的鑰匙。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4

青銅立人僅憑背影就引人注目

青銅背影帶來不盡的期待。8号坑的人物造像以神壇上的數量最多,但那件貼近坑邊緣的青銅立人更惹人關注。直播隻能看到它的背影,整個立人像都端端正正臉朝下趴卧。其造型的背影十分孔武有力:寬肩、窄腰、雙臂粗壯,背部挺直,臀部肌肉發達,還有一雙結實的小腿肚子。令人啧啧稱奇的是他衣着極富現代美感,緊身、露肩、背心 短裙的搭配,盡顯其身體線條的豐滿和健碩。裙上刻有優雅的“勾雲紋”,泥土覆蓋的背心上,也有隐隐可辨的花紋。

再就是他的頭發卷曲的造型也極具魅力。在三星堆,青銅人像的發式往往是區分其性别和職業的根據。2号坑銅人頭像的研究表明:男性辮發(2号坑)、盤發(2号坑)、卷發(1号坑)、束發(4号坑)幾種情況都有,但數量又明顯區别;女性則椎髻或戴帽(2号坑)。此件青銅立人的頭發分成五绺高高梳起,至頭頂處微微向前彎曲。與1986年1号坑中出土的跪坐小銅人相仿,屬于卷發類型,是一種具有鮮明職業特點的發飾。就其裝束而言,似乎與主持軍事行政等世俗事務,以及掌控宗教與祭祀事務的社會群體風馬牛不相及,倒像是位烹饪大廚,很可能與神壇獻祭活動有關。可見,三星堆每座祭祀坑都是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相對獨立的場景,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它們各自講述着自己的故事,組合起來則珠聯璧合為解讀王城的性質添磚加瓦。

七号坑又添遐想空間

早在去年9月的直播時,“龜背形網格狀器”就已經引發過小小的轟動。它剛露出一小部分,有網友便打趣說這像“燒烤架”,專家也一度猜測:這件器物之下,會不會還連着四個支架?

首先,它有兩面,是兩塊大小基本一緻的青銅網格上下扣在一起,兩塊青銅網格下方接合處,還有門栓狀的“活頁”将其鎖住,雖然這根“門栓”的現狀是有些殘破移位了,但仍可判斷出它當初的作用。其次,它的“四角”沒有支架,而是四個龍頭型的裝飾物,方向一緻朝外,龍頭向上昂起。更奇特的細節還不止于此。在兩塊青銅網格上方,拴着兩根銅“飄帶”,是用來将兩塊網格系在一起并懸挂于某處的嗎?還是僅作為裝飾物添加,并不真正受力,隻是讓其自然垂挂下來呢?這些可能性的見仁見智,任由猜想。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5

被網友趣稱“燒烤架”的“龜背形網格狀器”

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已知的上百萬件青銅器中還沒有一件可與網格形器進行比較。所以,此器自然成為商周青銅器中與衆不同的孤品。這無疑就是古蜀文明的誘人魅力,常挖常新,永無止境。當然,目前的工作還僅僅是考古現場的發掘階段,相信在認真修複整理資料之後,認識定當能有所突破。

新發現促進新思考

當今的中國考古,已經站在第二個百年的曆史新起點上。經驗表明,标志性事件和方法論進步不僅是學科分期的依據,更是其發展的動力,每逢新階段必出新方法是中國考古的常态。七八号坑的直播再次說明,古蜀文明的深入研究,必須創新發展提煉新方法。

當前,中華文明全景式、立體化、多維度的研究,将活化曆史場景的任務提到重要位置。央視總台對三星堆再發掘的多次直播顯示,考古信息學的理念、方法和跨界融合功能必然是推動深度研究的主導力量,是探索前沿理論的基本方法。就本質而言,考古學是發現、提取和研究古代遺存曆史信息的學科。換言之,按考古信息研究規律觀察考古遺存、觀察考古理論、觀察學科發展,是時代規定的新發展理念。當今的考古研究,比拼的是方法理念的優秀、先進和科學,而不僅僅是資料的占有。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6

三星堆考古發掘現場

對考古信息的感知能力,分辨能力、整合能力、編輯能力往往制約着研究的想象力、判斷力和創造力。考古層位學、類型學是信息感知能力的基礎,應用理論的科技考古、實驗考古提升着對考古信息的分辨能力。此外,器物功能、器物組合、器物闆塊、器物數量,還有那些諸如先後順序、邏輯關系等都是信息整合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們地位相同,意義相等,相互依存、相互關聯、相得益彰。可謂一損皆損,一榮俱榮。

信息編輯能力是時代賦予的新要求,動漫、VR等高新技術已成為表述成果、提升效果和推廣傳播的重要手段。在信息編輯過程中,必須旗幟鮮明地與博物館陣列中屢見不鮮的“割裂式”研究方法告别,因為孤立靜止的專注于某種單件精品器物的研究忽視信息關聯,對信息整合不利;過度強調組合器物的特定年代也不合時宜,像三星堆祭祀坑大量耐用品的集聚,很可能不是一個單純的年代能夠概括的。在場景的複原過程中,共時性特征,平面布局的意義才是更關鍵的信息,有時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古蜀文明的深度研究中,關心信息的整合,注重邏輯推理,提倡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強調信息轉化,對數字信息更為敏感的理念越來越被研究所重視,考古信息學的基本原則與科技水平的發展相适應,具有與時共進的鮮明特征。當然,在考古信息學研究中,層位學的信息與器物類型學信息同樣重要。後者的信息量顯然更加豐富,但許多信息可以壓縮,可以用不同信息量來描繪同一事物,也可以用盡可能少的信息量描繪一件事物的主要特征,例如,對三星堆每座祭祀坑主題意識的概括與表達,就是考古信息學的重要原則。總之,考古信息研究與現代社會的高新技術比肩同行,不論在考古發掘與研究中都将大顯身手。

非常期待三星堆祭祀坑的新資料早日公之于世。

(編輯 段雪瑩)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紅星日志(紅星專欄蔔工)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