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要談寫作的“三要素”,這首詩的“時間”、“地點”與“人物”,其實是清楚的。鑽進“牛角尖”,杜牧在詩中隻大緻交待了一下“時間”,并沒有給出确切的“地點”與“人物”,當然也就談不上“杏花村”在哪,“牧童”是誰,這就有了解讀上的“後遺症”。
山西人認為“杏花村”在汾陽,杜牧有詩《并州道中》:“行役我方倦,苦吟誰複聞。戍樓春帶雪,邊角暮吹雲。極目無人迹,回頭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汾陽出酒,杜牧這首詩也寫了喝酒,問題是清明前後汾陽一般下雪,汾陽的酒家也不宜這麼“壟斷”!
湖北人認為“杏花村”在黃州,因為杜牧轉任池州前曾任黃州刺史。黃州任上,杜牧寫了《題木蘭廟》詩,從黃州到木蘭廟,必經麻城的杏花村。杜牧是不是下基層時犯酒瘾,這個就不好考證了。
今天各地争搶“杏花村”,古人其實不是這個态度。安徽池州似與杜牧《清明》的情形吻合,但清代池州人郎遂編撰的《杏花村志》則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句,蓋從言風景之詞,猶如楊柳蘆荻洲耳,必指一村以實之,則活句反為滞相矣。”
這話說的,分明是在打後人的臉!
粗略算起來,全國有幾十個地方在争《清明》詩中的“杏花村”,理由都是杜牧曾在那裡做過官,或是杜牧曾經“到此一遊”。但真将《清明》詩理一理,打臉的就不是一個了——
杜牧的文集叫《樊川文集》,是其外甥裴延翰所編,《樊川文集》中根本就沒有《清明》詩。《清明》最早見于南宋孝宗時期編撰的類書《錦繡萬花谷》,該書《後集》“村·杏花村”下錄有今天讀者見到的《清明》,小注“出唐詩”。但該詩沒有題名,也沒有作者。
最早将杜牧标成《清明》作者的,是《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這本“千家詩”,舊題編纂者為劉克莊。
《清明》詩的作者究竟是誰,不得而知。1992中華書局版《全唐詩補編》,沒有收錄《清明》,這才是應有的學術态度。
有學者認為,《清明》詩并非出自名家之手,最有可能是通文墨的南宋書商炮制。這個觀點雖然沒有直接證據,但邏輯上最為合理——僞造名家之作,争奪名家之作,目的都是一個字: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