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實踐活動100例一年級?教育部近日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綜合實踐活動100例一年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教育部近日發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什麼樣?
《綱要》突出強調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下幾個基本屬性:
第一,它是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置,從小學到高中,各年級全面實施,所有學生都要學習,都要參加。
第二,它是跨學科實踐課程,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服務、制作、體驗中學習,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它可能涉及多門學科知識,但不是某門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也不同于某一門學科中的實踐、實驗環節。
第三,它是動态開放性課程,強調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要出發,選擇并确定活動主題,鼓勵學生根據實際需要,對活動過程進行調整和改進,實現活動目的。課程實施不以教材為主要載體,不是按照相對固定的内容體系進行教學。在這一點上,與學科課程也有顯著差别。
課程目标有哪些?
總目标:學生能從個體生活、社會生活及與大自然的接觸中獲得豐富的實踐經驗,形成并逐步提升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内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具有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考慮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跨學段性質,為便于操作,在提出總目标的基礎上,具體分為價值體認、責任擔當、問題解決、創意物化四個方面,突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價值體認與踐行,并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分别提出學段目标。
課程活動方式有哪些?
考察探究。考察探究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确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如野外考察、社會調查、研學旅行等,它注重運用實地觀察、訪談、實驗等方法,獲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關鍵要素包括:發現并提出問題;提出假設,選擇方法,研制工具;獲取證據;提出解釋或觀念;交流、評價探究成果;反思和改進。
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教室,參與社會活動,以自己的勞動滿足社會組織或他人的需要,如公益活動、志願服務、勤工儉學等,它強調學生在滿足被服務者需要的過程中,獲得自身發展,促進相關知識技能的學習,提升實踐能力,成為履職盡責、敢于擔當的人。社會服務的關鍵要素包括:明确服務對象與需要;制訂服務活動計劃;開展服務行動;反思服務經曆,分享活動經驗。
設計制作。設計制作指學生運用各種工具、工藝(包括信息技術)進行設計,并動手操作,将自己的創意、方案付諸現實,轉化為物品或作品的過程,如動漫制作、編程、陶藝創作等,它注重提高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動手操作能力等。在活動過程中,鼓勵學生手腦并用,靈活掌握、融會貫通各類知識和技巧,提高學生的技術操作水平、知識遷移水平,體驗工匠精神等。設計制作的關鍵要素包括:創意設計;選擇活動材料或工具;動手制作;交流展示物品或作品,反思與改進。
職業體驗。職業體驗指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如軍訓、學工、學農等,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确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職業生涯規劃能力。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際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曆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
綜合實踐活動除了以上活動方式外,還有黨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綜合實踐活動方式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活動設計時可以有所側重,以某種方式為主,兼顧其他方式;也可以整合方式實施,使不同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合貫通。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于各類活動的支持作用,有效促進問題解決、交流協作、成果展示與分享等。
教師如何指導活動?
活動準備階段:教師要充分結合學生經驗,為學生提供活動主題選擇以及提出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構思選題,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并及時捕捉活動中學生動态生成的問題,組織學生就問題展開讨論,确立活動目标内容。要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方案的制定過程,通過合理的時間安排、責任分工、實施方法和路徑選擇,對活動可利用的資源及活動的可行性進行評估等,增強活動的計劃性,提高學生的活動規劃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對活動方案進行組内及組間讨論,吸納合理化建議,不斷優化完善方案。
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創設真實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親身經曆與現場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經曆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過程,在現場考察、設計制作、實驗探究、社會服務等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要加強對學生活動方式與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實踐方式。教師指導重在激勵、啟迪、點撥、引導,不能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包辦代替。還要指導學生做好活動過程的記錄和活動資料的整理。
活動總結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合适的結果呈現方式,鼓勵多種形式的結果呈現與交流,如繪畫、攝影、戲劇與表演等,對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表達、同伴交流與對話。要指導學生學會通過撰寫活動報告、反思日志、心得筆記等方式,反思成敗得失,提升個體經驗,促進知識建構,并根據同伴及教師提出的反饋意見和建議查漏補缺,明确進一步的探究方向,深化主題探究和體驗。
教師如何評價活動?
突出發展導向。堅持學生成長導向,通過對學生成長過程的觀察、記錄、分析,促進學校及教師把握學生的成長規律,了解學生的個性與特長,不斷激發學生的潛能,為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提供依據。評價的首要功能是讓學生及時獲得關于學習過程的反饋,改進後續活動。要避免評價過程中隻重結果、不重過程的現象。要對學生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後蘊藏的學生的思想、創意和體驗,杜絕對學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簡單排名等功利主義做法。
做好寫實記錄。教師要指導學生客觀記錄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包括活動主題、持續時間、所承擔的角色、任務分工及完成情況等,及時填寫活動記錄單,并收集相關事實材料,如活動現場照片、作品、研究報告、實踐單位證明等。活動記錄、事實材料要真實、有據可查,為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提供必要基礎。
建立檔案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類整理、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動記錄、典型事實材料以及其他有關資料,編排、彙總、歸檔,形成每一個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檔案袋,并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檔案袋是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也是招生錄取中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
開展科學評價。原則上每學期末,教師要依據課程目标和檔案袋,結合平時對學生活動情況的觀察,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分析,寫出有關綜合實踐活動情況的評語,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明确努力方向。高中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标準和學分認定辦法,對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分進行認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