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研究了這麼久終于找到了一本秘籍

研究了這麼久終于找到了一本秘籍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05 05:44:04

研究了這麼久終于找到了一本秘籍?他拒絕村外“誘人”的邀請,選擇“逆行”照顧留守的鄉親,一幹就是23年……,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研究了這麼久終于找到了一本秘籍?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研究了這麼久終于找到了一本秘籍(藏在45本筆記裡的珍貴)1

研究了這麼久終于找到了一本秘籍

他拒絕村外“誘人”的邀請,選擇“逆行”照顧留守的鄉親,一幹就是23年……

藏在45本筆記裡的珍貴“秘方”

閱讀提示

在不少鄉村,大部分年輕人和“文化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留守兒童、老人、婦女衆多,因地處偏僻,就醫十分不便。他們的健康誰來守護?

有這樣一個群體——鄉村醫生,他們放棄了外面“精彩的世界”,選擇了與鄉親共同留守,擔負起村民醫療保健的重任。“如果我走了,誰給鄉親們看病?”因為這份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們選擇堅守初心……

他,個子高大,說話卻輕言細語,點開他的微信頭像,畫面裡有三個人。

左邊,一位老者挽起衣袖,微笑等待;中間,另一位老者伸出胳膊,低垂眼簾,流露出欣慰的神情;右邊,是他本人,一位戴着眼鏡、面露笑意的男性。畫面中,他正在為老者系上血壓計袖帶。

他叫陳偉琳,是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湖西畲族鄉後溪村的一名鄉村醫生。從醫23載,他多次拒絕村外“誘人”的機會與邀請,選擇“逆行”照顧留守的鄉親,讓他們外出務工的家人放心。

在他的診療桌上,放着45本厚薄不同、顔色各異的筆記本,記錄着從醫以來的珍貴“秘方”。

18歲,他決定“逆行”

說起為什麼想當鄉村醫生,陳偉琳告訴記者,這是受父親的影響。1968年,陳偉琳的父親陳啟惠從龍溪衛校(漳州衛生學校前身)中醫專業畢業,成了湖西畲族鄉的一名鄉村醫生。

“當别人都在教孩子唐詩300首的時候,我的父親教我的卻是《湯頭歌訣》。”盡管當時6歲的小偉琳并不能完全理解這個由清代醫學家汪昂撰寫的古醫方歌訣中蘊含的奧秘,但是他知道,這個歌謠很重要,能治病救人,要記牢。

在小偉琳的記憶裡,父親出診時總是騎一輛自行車,在這輛老式自行車中間的橫杠上挂着已經稍顯破舊的出診包,裡面放着常備的中藥和針灸包。雖然出門時總是腳步匆匆,神情焦急,但每當治好鄉親們,父親總是帶着一張欣慰的笑臉回家,這是小偉琳最盼望見到的。

“我就想自己也要給父老鄉親們看病,立志學醫,于是我成了父親的‘師弟’。”1998年,父親的母校漳州衛生學校迎來了畢業生陳偉琳,雖然同樣是學醫,不同于父親的中醫專業,陳偉琳學習的是西醫。但他和父親做了一個一樣的決定:留下來!

雖然也有走出鄉村出去闖一闖的機會,18歲的他卻選擇了“逆行”,回到老家後溪村,子承父業,擔負起全村900多戶、3600多位村民的醫療保健重任。

從那天起,後溪村的每一條大路、小路、山路、溪水都見證着這位鄉村醫生的初心與堅守。

“有你在,我什麼都不怕”

湖西畲族鄉後溪村地處偏僻山區,全村16個自然村較為分散,交通不便,村民與村民之間有可能一輩子也沒打過交道。陳偉琳向記者談起坐診時遇到的趣事兒,經常有互相不認識的村民因為要去陳偉琳的診所看病而熟絡起來。

“方圓5公裡内,大家都認識陳偉琳。”每天早上7點,門上印着紅色“祝您健康”四個大字的後溪村衛生所準時開門,治療室、觀察室、藥品房,衛生所雖然面積不大,但分區合理,明亮整潔,藥品齊全。

除了日常的坐診、出診外,陳偉琳還要對全村300多名慢性病管理服務對象進行随訪,一年要入戶随訪1200多次。

村民們總是親切地叫他“偉琳”,還附贈給他一個外号“活地圖”,因為他總是知道從哪裡能夠最快到達村民的家中。其實,他不僅是後溪村的“活地圖”,還是後溪村的“活檔案”。全村共有249個高血壓患者、55個糖尿病患者、22個重性精神病患者,每個患者的姓名、年齡、身體狀況、家庭狀況,他都熟稔于心。

他告訴記者,自己的手機從不關機,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就連外出,也很少在外地過夜,總是想着能夠盡早趕回村裡。

“因為村民們在等着我。”2012年夏季的一個淩晨,來自村民陳社永的求助電話驚醒了睡夢中的陳偉琳。由于父親在醫院治病,家中的孩子卻高燒不退,這位心急如焚的父親撥通了陳偉琳的電話。陳偉琳立刻趕到孩子的身邊,直到天亮,孩子退燒後才默默離開。事後,陳社永對陳偉琳說:“我就怕你離開,有你在我什麼都不怕。”

這句話,陳偉琳畢生難忘。

陳偉琳告訴記者,因地處偏僻,後溪村的大部分年輕人和“文化人”都選擇外出務工,留守老人衆多,其中獨居、空巢老人就有200多位。多年來,他總是對留守老人格外“挂心”,每次健康随訪,陳偉琳就像拜訪自家的老人一樣,從不空手而來,拎一袋水果,或是送上老人愛吃的點心,随訪結束後,隻要有時間,他就搬個闆凳坐下來和老人聊聊家長裡短。

“陳伯這段時間血壓控制得不太好,原因是自行停吃了降壓藥。我已經和他解釋了降壓藥要按時服用,你也記得,有時間多和他交流交流。”

“好的好的。非常謝謝你,偉琳!”

像這樣的對話,在陳偉琳的微信聊天記錄裡還有很多。他和外出務工的家屬們保持着互動交流的習慣。他說:“他們在外務工很辛苦。我想讓他們放心,村裡有我,我會竭盡所能照顧好鄉親們。”

“如果我走了,誰給他們看病?”

在陳偉琳的手機相冊裡,有這樣一張老照片讓他保存至今。“醫生要最好學、最謙虛、最客觀、最冷靜才是好醫生。” 這是陳偉琳的醫德老師康淑美在他的畢業手冊上寫下的一段話。

多年來,陳偉琳不斷學習深造,為了更好地服務畲鄉群衆,他陸續獲得了醫學專科、本科文憑,并先後通過了臨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臨床執業醫師考試、中級職稱考試、全科醫師崗位培訓。

“用于腰肌勞損”“妊娠期腹瀉方”“用于肺結核出血”,在陳偉琳的診療桌上,45本厚薄不同、顔色各異的筆記本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一大摞筆記本中記錄的珍貴“秘方”,不僅有父親當年治療病患的典型病例記錄,還有向同行取經的經典案例實錄,治療過程中病人的反應、感受記錄,還包括危急重症患者轉診後的後續治療方案。

随着學曆的提升和業務水平的提高,鄉衛生院和多家民營醫院不斷向陳偉琳伸出橄榄枝,動員他放棄鄉醫崗位,轉向福利和待遇更為豐厚的崗位,有的甚至為他做了詳細的職業發展和未來人生規劃。

“我還是放心不下村裡的父老鄉親。如果我走了,誰來給他們看病?”陳偉琳告訴記者,雖然明知是寶貴的機會,但是一想到自己照顧不到村裡的老人,他再次選擇“逆行”,放棄了“誘人”的邀請。

不論春夏秋冬,半夜出診的他總是習慣性地用冷水洗把臉保持清醒;因為去得勤,村民家中警覺的小黃狗向他友好地搖起尾巴;遇到大水沖毀橋梁,他卷起褲管涉水出診兩年整;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11月,他已累計獻血96次,獻血總量可以流滿25位體格健壯的成年人身體。

當記者問他,“逆行”23年,你為什麼能做到這些?

“鄉村醫生出診雖不穿白大褂,每次騎着摩托車、跨着包、帶着藥箱就去治病了,但我感到幸福與光榮。”陳偉琳說,他一直把患者當作親人一樣來對待,正是有了這份“愛”,他的“逆行”之路充盈着溫暖與力量,腳步從未停歇。(記者 李逸萌)

來源:工人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