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陝菜的逐漸興盛,許多傳統菜品和筵席形式也被鈎沉,不但豐富了人們的餐桌,也豐富了陝菜的文化内容。
但有許多菜品或筵席的稱謂,因為開發或恢複時間不長,許多消費者還難解其詳。也有一些菜品或筵席形式由于缺乏較為細緻深入的考據,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比如,逐漸為大家津津樂道的“十三花”筵席,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叫做“十三花”?有哪些内容和形式?它的由來是什麼?等等。今天一起聊聊,什麼是陝菜裡的“十三花”
所謂“十三花”,實際上的内容是同時擺上桌面的十三種菜肴,由于擺放的樣子像一朵碩大的花朵,故被雅稱為“十三花”。
但如果隻是這樣簡單生硬的解釋,未免委屈了這桌筵席的用心用情用意,所以要從方方面面闡釋一下,也讓大家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把一桌筵席稱之為“十三花”的地方很多,但一般認為比較“正宗”的在陝西關中。關中的“十三花”又以大荔、藍田為代表,而這些地方的“十三花”,最初的表現形式其實是十三盤“涼菜”、或者稱“下酒菜”。
這十三盤“涼菜”,有葷有素、豬牛羊雞兼具,有紅有綠、黑白黃紫都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就地取材,各具特色。這樣的菜肴上得桌來,原本裝盤時已經非常用心的造型,已經把一盤盤菜肴裝扮出花一樣的感覺,再“三三見九、四角占頭”地擺放組合,則又組成一朵碩大的花樣圖形來,如此布局,端的是十三朵小花聚合而成新的綻放的大花,這可不就是活脫脫的“十三花”麼?
為什麼要這樣擺放呢?前面已經說過它的組合的精彩。其實,之所以這樣擺放,應該首先緣于飯桌形制的緣故。大約在三四十年前,陝西關中人的筵席桌子,一定是不折不扣的方桌,俗稱“八仙桌”。這樣的桌子要擺放菜肴,一定也是要循勢而行,擺放成方形的。而要在八仙桌上擺出方形,則一定是四盤、六盤、九盤這樣的數字,四盤是基本底數、九盤就是最高規格了。擺了九盤之後,桌子中間的位置就基本被占滿了,再要擺放的話,就隻能在四個角再擺,這樣的擺法既能表示盛情,又不影響坐席人的操弄,于是乎有了九加四得以十三的數量。
以上是“十三花”的物理概念,也是最粗淺的認知,似乎是受到餐桌的局限而形成的。其實,如果深究起來,這“十三”之中更是大有深意的:
十三,在中國是一個吉祥、高貴的數字。這首先緣于佛教,在佛教裡十三是大吉數,許多佛教的教義乃至建築等,都以十三為吉,代表功德圓滿。可巧,佛教傳入中國宗派也為十三宗;在中國古代,許多經典著作裡都曾經提到,人有七竅,加之下陰兩竅,計有九竅,再加上四肢,合計十三,故十三這個數字代表了生命,是很吉利的數字;後來十三又被當做帝王之數,是皇帝的獨享,比如皇帝腰帶的玉枚是十三枚,它一定意義上象征的是一種帝王權利等等。各種因素各種說辭組合起來,十三就成了傳統的高貴吉祥數字。即便到如今,在多數地方選擇婚姻吉日擇雙數的時候,陝西關中的人依然以三六九為吉,十三、二十三都在其中。綜合以上因素,“十三”是受尊崇的高貴吉祥數字,所以在被當做重要禮儀形式的筵席中,擺放十三盤菜肴就有了尊重、吉利、祈福、祥和的寓意。
上面的深刻含義,可能還會有更深刻的解釋,可能有許多人不一定很明白,但一輩輩傳下來,就有了這樣的講究。也就是說,陝西關中人的筵席“十三花”更深的用意在于一種敬奉天地、禮待他人的文化傳統。這樣美好的禮俗形成于何時不得而知,但一定是由來已久,且一直被推崇。
就在三四十年前,關中一帶的生活還比較清寒的時候,人們在筵席之中,一直都堅守着這一傳統,盡管那時候這“十三花”盤中的内容可能勉為其難、可能因陋就簡,但這樣的數字和擺放形式,一直在堅持。如果有誰想投機取巧,筵席中沒有十三花,那一定會被人诟病的。
“十三花”就這麼一直赓續下來,即令後來大部分的餐桌已經變成圓桌,但還是有人頑強地堅持着“十三花”,盡管圓桌擺放十三花已經有些别扭。
順帶說一下那時候關中的筵席,特别是喜宴或壽宴,客人幾乎從一進門開始就被禮讓到餐桌前,但一上來一定是喝茶,喝茶也絕不會“幹喝”,那八仙桌上一定是擺放了幹果點心之類的,此謂之“茶席”;喝茶聊天之後,撤下這些桌上的東西,騰出空間,“十三花”擺上,開始喝酒,此謂之“酒席”;酒過三巡之後,開始一盤盤地上“熱菜”,這時候的“十三花”是“座菜”,并不撤下,隻在桌子中間騰出一塊地方放熱菜,一道熱菜吃得差不多了就撤下,再上下一道熱菜,此謂之“幾道吃”,一般是六道、八道、十二道,此謂之“菜席”;等大家酒喝得差不多、也嘗遍了廚師的煎炒蒸煮手藝之後,桌上的十三花才悉數撤下,再上四盤或六盤家常炒菜,送上熱騰騰的蒸馍,客人可以填飽肚子,此謂之“飯席”。不要覺得這是一種虛張聲勢,實際上是又隆重又禮貌又循序漸進的科學養生飲食之道。更講究一點的是,茶席、酒席、菜席等分桌進行,客人在吃飯時要“轉場”,此種形式被形象地名之以“三轉席”。
原本以為“十三花”就是陝西關中一帶的講究,慢慢知道,其實陝西許多地方的筵席也推崇“十三花”:比如陝南的漢中甯強縣,在著名的青木川鎮,有一桌筵席叫做“輔唐十三花”,以此地曾經的風雲人物魏輔唐名之,或是為紀念,或是名人效應。此桌“十三花”就地取材、地方風味,十三道美味佳肴,基本以熱炒蒸煮為主;商洛一帶也有它的“十三花”,商南、山陽、鎮安、柞水的部分鄉鎮都有這樣的說道,這樣的筵席形式也深受喜愛。
另外,不獨陝西,在毗鄰的甘肅、甯夏一帶,也有各自的“十三花”。甘肅一帶有講究是“四涼九熱”,甯夏一帶有講究是“八熱炒四蒸碗外帶一個鍋子”,等等。各地的菜肴内容雖不同,但一定恪守着“十三”這個數字,而且擺放的外觀也基本相像。由此可見,“十三花”的深刻寓意、豐富内容乃至外在形式,都無比的深入人心、廣受歡迎。
這樣聊叙一番,大家基本就明白了“十三花”的初衷、内容和形式,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再遇到這樣的稱謂,起碼可以避免一頭霧水。
飲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也是傳統深厚的,更是豐富多彩的,惟其如此,才真正符合“文化”的要義。這種“文化”,使得人們對于飲食的追求,從基本的果腹到養生,從延續生命到豐美生活,實際上是形式内容兼備的。我們對于這樣的文化,應該認真學習、宣傳弘揚、赓續發展,如此,生命曆程會更加精彩,社會氛圍會更加和諧,曆史進程也會更加順暢而迅捷。
願我們的“十三花”,花開爛漫,璀璨瑰麗。
(來源:陝菜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