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放學,小勳路過學校門口的文具店時,都要伸頭張望。不趕時間的時候,我也會帶他進去溜達溜達。
在陪小勳逛文具店時,我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男孩子統一圍在卡牌那一堆,女孩子統一圍在明星周邊這一堆。
有一次我親眼目睹兩個女孩因為自己崇拜的偶像而争吵,一個說自己的偶像是排名第一的頂流,另一個說自己的偶像才是頂流。倆人越說分貝越大,還時不時地想把周圍同學拉到自己陣營,但那隻是徒勞,因為其他同學也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怎可和你們“同流合污”。
還有一次,在路上聽到幾個女孩子約定說,今晚回家要快點把作業寫完,然後給某某明星做數據,不然又要被另一個“可惡”的某某搶走位置了。
我簡直是聽得瞠目結舌,打聽了很久才知道什麼叫“做數據”,大概就是在某平台上給某偶像瘋狂點贊、轉發等,讓她們的偶像流量數據更好看。
好家夥,現在小學生追星都這麼專業了嗎?
怪不得去年看過一個新聞,大概是說一個六年級女孩子上課的時候,手機瘋狂在震動。老師把手機沒收後,發現手機裡源源不斷地冒出來各種數據的反饋、建議和報告。
誰能想到這名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小學生,居然是某明星粉絲團中控評組的老大。
這些個專業程度讓我這個30歲的老阿姨不得不感慨一聲“我真的老了”。
你還别不信,不信你來看看下面詞,字都認識,但意思你就不一定知道了。
CP、唯粉、限定團、畫餅、本命、SV、跳水、桃浦、皇族、私生、cpn、stf、ng、爬牆、蝦粉、hz、團飯、雙擔、家族飯、成績飯、路人飯……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一些什麼高級暗号呢。其實這些詞隻是飯圈詞彙裡的九牛一毛,可見要做一個合格的飯圈女孩也不是件容易事。
她們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看偶像的所有視頻,除了得熟知各種流程和專業詞彙之外,還得在學業之餘為自己的偶像做數據、省錢買周邊,并且還要随時承擔“房子塌了”的風險。
飯圈這個詞其實本身也是一個網絡用語,是粉絲圈子的簡稱,粉絲群體叫“飯(fans)”,她們組成的圈子就叫做飯圈。
以前我們追某個明星或樂隊,最多也就是買買專輯和海報,基本上都是獨自追星,并沒有飯圈的概念。
近年來,随着粉絲群體的不斷擴大,偶像經濟不斷發展,所以衍生出很粉絲經濟,如:買周邊、租廣告位做宣傳、做慈善、做數據、投票等等。現在的粉絲俨然成了有組織、專業化的利益階層。
追星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對人生追求的一種體驗,也是心理需求和情感宣洩的需要。有時候,恰當的偶像崇拜可以讓學生緩解壓力、還可以讓孩子從偶像身上得到正面的影響(現在的流量明星都喜歡立善良、溫暖、學霸等正面人設)。
但如果盲目崇拜就會出現下面這種傳說中可怕的“小學生追星”語錄:
這?罵你崽……?
我想問,這些小朋友知道中國有多少人口嗎?
夢想還是要有的,但能不能實現……就看什麼時候能天黑了
用電話手表做數據可還行?
明星還得被粉絲裹挾?
再看看下面這個,14歲的女孩迷戀某流量明星,為了得到一張簽名照被“助理”騙6萬元。
也怪不得有政協委員建議,主流媒體要适當減少娛樂欄目比重,讓科學家霸屏而非流量明星呢。
還有著名的編劇王海林先生建議,禁止中小學生參加明星應援組織、粉絲社群。
不過我認為這些建議也隻是治标不治本。你減少了娛樂欄目,也阻攔不住少女的懷春之心,禁止中小學生參加粉絲社群?學生不會暗地裡參加嗎?
為什麼沒有人建議從根上治療,為什麼不取消這種粉絲經濟和偶像經濟?是怕動了所有人的蛋糕嗎?
還有人建議開發未成年人專用手機和網絡。我想說,這真是一個笑話,還把學生當做三歲小兒糊弄呢。這和孩子打遊戲上瘾,家長狀告馬hua騰有什麼區别?
無論什麼事情,我們都講究溯源。隻有從源頭找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其他的一切手段都隻是自欺欺人。
這個源頭可以從兩方面來談:
一是徹底改變飯圈模式,讓明星回歸到演員、歌手等身份,而不是流量和偶像,需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改變,而不是建議、建議、建議。
二是家長和老師的引導。
先說家長,我從身邊了解到的小學生飯圈女孩,基本上都是家庭條件好,但父母工作忙,因此疏于管教的孩子,所以她們才會沉迷于虛假的情感。
家長需要多花一點心思去了解孩子,然後做出合适的引導。這個引導不是指阻止,更不是譏諷和貶低偶像,這樣隻會讓孩子更加崇拜偶像,也許隻是把明面上的崇拜改為了暗地裡的崇拜。
我們可以這樣做:和孩子一起聊偶像、看偶像的視頻、問孩子為什麼喜歡他、甚至可以幫孩子買周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我們了解了孩子為什麼瘋狂喜歡該明星的原因之後,要對這個偶像進行正面評價,肯定孩子的眼光。最後可以說一些自己年輕時也有過的追星經曆,這個經曆可以是僞造的,也可以是改編過,但結局一定是:我知道隻有努力學習才能更靠近他,變成和他一樣優秀的人,我也知道他肯定希望自己的粉絲,不會因為支持他而耽誤學習,他想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再說老師,我想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那個“老師帶領學生拍視頻應援”事件大家一定還沒忘。有人說,老師并沒有刻意引導孩子追星,所以被處罰得有點冤枉了。
但是老師的作用不應該是引導學生正面追星嗎?拍視頻應援,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是一個老師應該做的。
我上高中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孩特别喜歡周傑倫,每次都會省錢買正版卡帶。有一次課間,她用教室電腦播放周傑倫的歌曲,沒想到老師提前進來上課,電腦沒來得及關。
老師看到後說:這歌好聽嗎?歌詞沒有一句聽得懂,人長得也不怎麼樣,他有什麼值得喜歡的?你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不要整天癡迷這些。
老師說完後,那個女孩子趴在桌子上哭了。
第二天上課時,老師一進教室就和那個女孩子道歉了,老師說:我回家後認真聽了周傑倫的歌,也了解了他這個人,确實很有才華,歌曲也很有自己的風格。我為自己昨天的行為和話語向你道歉,老師不應該這麼武斷地評價一個人。下次你再想聽歌時,可以聽,不過我們要在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再打開電腦聽歌。
那位老師當年的做法一下得到了全班同學的尊敬。
那個年代沒有飯圈女孩這一說,喜歡一個人也就是買買海報和卡帶。但現在不一樣了,老師可能面對的學生追星事件更複雜。不過不可否認的是,老師的話對學生來說,依舊如同金玉良言一般的存在。
所以說,老師是不是可以進行新一項的技能培訓呢?那就是如何引導學生正确追星,怎樣引導學生更多地崇拜學術性人物。
小學生追星不可怕,可怕的是她們一直沉浸在追星的世界中,而扭曲了自己的三觀。我們家長不要“堵”而要“疏”,讓追星這件事變成一件稀疏平常的正能量崇拜事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