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芳芳 王鵬江/文
摘要:傳統書法的藝術美感包括形制美、線條美、章法美,但更主要的還有色彩美,本文立足書法色彩這個語言進行分析闡述,通過對書法色彩内容、形式及其表現手法、功用以及色彩所折射出的思想進行了淺顯的分析。黑白相生的巧妙布局形成了書法所具有的特定空間,正是這神秘的黑白色彩感染着我們的心靈,滿足了我們的審美需求。
關鍵字:書法 色彩 黑白
引言人類生活在五彩缤紛的世界裡,自覺不自覺地使用色彩為自身服務。我們在原始人的遺址中,發現原始人曾使用紅土、黃土塗抹自己的身體,塗染勞動工具,塗染骨器、陶器等。
古代先民們對色彩做出許多哲學的、倫理的思考,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作為解釋宇宙生存及系統存在,并對應地用紅、白、青、黑、黃與之聯系起來;并把季節、方位和色彩聯系起來,如:春——青、夏——紅、三伏——黃、秋——白、冬——黑;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等等。
曆史舞台的色彩演繹繁雜,而行走在黑白之間的書法藝術又是如何呢?
書法是一門藝術,是寫字的藝術、線的藝術;以文字的點線組合來抒情達意的藝術;是一種充分發揮意象的表現藝術。以上羅列的諸論雖然都構成了書法的美,但最應引起人們重視的當歸中國書法藝術中的黑白美,是墨色美。
從20世紀的考古發現可知,大約在殷商秦漢這一階段,中國書法就開始了對黑的墨色美之追求,中國古代書法史中有這樣一段論述:“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墨迹是殷商時代一陶片上的‘祀’字。 此為毛筆書寫,筆畫富有彈性,起止處鋒芒畢茸,行筆偏鋒較粗,書寫情狀十分活脫純熟。殷商甲骨文均為契刻,但也發現康丁時代一塊牛肩脾骨上墨書,一行六個字,筆筆清晰,轉折有力。‘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冊有典,殷革夏命’(《尚書·多士》),可惜在考古中至今未發現殷周時代的典冊,也就無法窺視殷周人的(筒帛)墨迹。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迹,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等書,而出土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墨迹則是漢代竹木簡。”①
其後至今,無論魏晉南北朝隋唐,還是兩宋元明清近現代,除了極少量的锲刻作品外,幾乎莫不以黑色之墨作為唯一的物質媒介,充分展示了中國書法墨色美的永恒魅力。
色彩世界,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彩斑斓,美不勝收,可中國書法為什麼就是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獨獨對單一的黑色一往情深,而且還是那樣的忠貞不渝呢?
一、 書法藝術的黑白美書法藝術所具有的美學内涵在于書法在黑和白、點和線的千變萬化中,來表現人與宇宙的關系、人對自然的把握和感悟以及人内心情感的律動。
書法藝術中的黑,是指毛筆蘸取墨汁在白紙上像音樂有節奏地演繹一樣留下的軌迹,即筆墨痕迹;白,是指白紙,就是白紙及筆墨痕迹之間的空白處。正是這種“黑字白紙”的相互映襯、相互烘托的鮮明對比,才使我們在審美視覺上産生了黑白美的第六感覺。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運動開幕式上的《畫卷》,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黑白理念與文化元素,使其黑白極色在五彩斑斓的世界裡凸顯異彩。這樣的設計還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香港著名設計師靳埭強的作品,其設計多是注入了書法這種具有鮮明民族特征的黑白、點線的玄之高古的文化。
中國人最早創造的墨,從東漢人發明了紙以後,這兩種黑白分明的單色材料經書家的手筆,圖畫成難以想象的藝術佳品。一幅幅深奧無比、淡濃相宜、精妙絕倫的佳作流傳千古,被人們認為是至真魂寶永傳流頌。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書法的代代相傳,都脫離不了黑白美的表現形式,在書法中,黑白美有着一席不容置辯的地位,它們已成為中國文化藝術的最根本要素,是我們民族文化藝術的魂寶。②
二、書法的色彩表現形式及手法書法作為視覺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除了流動的線條美、結字美、章法美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項就是色彩美。書法藝術的色彩,一方面濃縮于樸素、雅淡的自然色彩:黑、白,黑為墨色,白為宣紙色,此外還有畫龍點晴的一點印章紅色。此三色構成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美麗色彩。另一方面,滲透着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沉積下來具有獨特濃厚的民族特色,形成根深蒂固的獨特語言,根深在宇宙的本質上,蒂固在人的心理中,以緻現在也無法沖破的神秘色彩。
流動的黑色線條所産生的節奏、意态、趣味、張力等,呈現出靜穆、高雅、激情奔放的情感色彩。白色的宣紙作為黑色魅力的表現載體,作為現實意境的實體,兩者情景交融、托物言情,使黑白韻味意在筆先,神餘言外,達到精神世界的升華。這些都是書法的表象帶給我們的藝術享受,真正讓我們沁人心扉、動人心弦的是那墨色的微妙變化。
唐代偉大的書畫理論家張彥遠的著作——《曆代名畫記》的第二卷《論話體工用拓寫》中提到:“草木敷榮,不待丹綠之采;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鳳不待五彩而淬。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③ “運墨而五色具”是說僅運墨之色,就已經含蘊現實世界中的“五色”的變化。加一色便為“六彩”,關于“墨”與“色”的關系清人較前人尤為重視,論著頗豐,王原祁論“墨中有色,色中有墨”“設色以補筆墨之不足,顯筆墨之妙”以及布顔圖“以墨之六彩,奪造化之機”便可為證。然古人所謂“六彩”者何?華琳有言:“墨濃濕幹淡之外加一白字,便是六彩。”④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對墨色的運用是極其講究的,任何東西的形成都有一定的法度,書法也不例外,包括書法中的運墨是講究及其高的法度的。早在古代就有專門的論述著作。唐代歐陽詢的《八決》中提到“墨淡則傷神采,豔濃必滞鋒毫”⑤ 。這裡主要指墨淡的話就會傷作品的神采。晚唐盧攜 (與張彥遠同時代人)正式提出了“水墨之法”,即“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斂,事若自然。紙剛則用軟筆,策掠按拂,制在鋒,紙柔用硬筆,充努鈎碟,順成在紙”⑥ ,到元代這樣的論及更加成熟,元陳繹曾就分析了水和墨之間的辯證關系,專以“血法”“肉法”來解釋墨法中的水墨關系,即“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筆尖受水,一點已枯矣。水墨皆藏于副毫之内,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皆入紙矣。捺以勻之,搶以殺之、補之,衄以圓之。”⑦ 他從實用的要求、用筆的角度對書法的“水墨之法”進行了較為細緻的描繪,這是對盧攜“水墨之法”的進一步闡述。
書法上作品中的黑和白不是簡單的色彩相加,是在微妙中提升作品的質量,增加作品的感染力,配合作品的其他要素構成美妙絕倫的藝術品,讓人們在黑白的世界裡感受到書法的博大精深。墨色的黑造就書法作品的優質線條,墨色的濃淡展現書法作品的節奏,黑與白的結合影響着書法作品的情趣。(如圖一)林散之的行書作品,整篇筆墨一氣呵成,線條勁健,節奏明快,情趣豐富,無絲毫造作之意。真可謂蔡邕《九勢》中提及的“夫書肇于自然”。所以,精妙的揮毫留在紙上的痕迹,潔白的宣紙賦予巧妙的布白,乃是形成黑白世界精神意趣的重要因素。沒有黑白的巧妙對應,沒有虛實相生的藝術表現手法,就沒有書法藝術。可以說是由于黑白的分布,才形成了中國書法中特有的空間美。那麼筆墨派生出來的空靈動蕩,富有節奏韻律的意境之書法,還在于黑白的處理和表現。失去了黑白,則這種内涵豐富的空間形式美也就會失去。
圖一
圖二
清代學者、書法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道:“畫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為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沈,筆飄則墨浮。凡墨色奕然出于紙上,瑩然作紫碧色着,皆不足與言書;必黝然以黑,色平紙面,谛視之。”⑧ 墨的色澤濃淡的表現形式彰顯着藝術品的不同魅力,每個書家的習慣和表現形式是不一樣的,但是無論是濃,還是淡,隻要是運用得體展現出流傳享譽的佳作,墨的濃淡有風韻,關鍵在于掌握和運用。清朝就有濃墨宰相(劉墉)、淡墨探花(王文治)的評說。清代名臣劉墉寫字用墨濃重,書風貌豐骨勁,味厚藏神,營造出一種雍容、靜谧的美感,被後人稱之“濃墨宰相”。與濃墨相反,擅用淡墨的王文治,人稱之“淡墨探花”。王文治被認之為是董其昌書法風貌的再現,王文治十分敬崇董其昌,在他的《論書絕句》中寫道:“書家神品董華亭,褚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給出董其昌極高的評說。王文治在作書用墨上,喜用淡墨并使用得十分得道,其牽絲映帶,脈絡十分清楚。觀其行書立軸(如圖二),整幅作品疏朗有緻,秀潤淡雅,用筆規矩而灑落,筆墨中處處流露着才情和清秀特色。近代書家林散之先生對墨色有深層的理解,用墨極為講究,曾說過:“墨有焦墨、濃墨、淡墨、渴墨、積墨、宿墨、破墨之分,加上漬水,深淺幹潤,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三、書法中色彩的功用首先,墨色強化和豐富了書法作品的節奏。
書法的節奏通俗的說就是書寫的速度,不同時代、不同書體、不同書家,甚至同一書家的不同作品表演的節奏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幅好的書法藝術品的節奏韻律除了線條的跳躍明快之外就是利用墨色的豐富變化來感染眼球的。我們專注于作品推進過程中的墨色濃淡、燥潤的變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品“濃——淡——輕——重”的墨色節奏。如王铎的作品《贈湯若望詩翰》局部(如圖三),作品節奏明快,行筆結字跌宕有趣,節奏過渡處銜接完美,單看這個局部的小節奏是這樣的:強——強(一鼓作氣)——柔——強——柔。整體感覺慷锵有力,震人心扉。
其次,墨色的濃淡幹濕可以展現出特殊的線條質感。
書法是在二維空間中展現的藝術,邱振中先生曾對書法藝術提及過一個“第二類空間”的概念:“用毛筆書寫時,同時創造出兩類空間。我把筆畫在紙平面上分割出來的二維空間稱為第一類空間。毛筆筆毫柔軟,書寫時除了在紙平面上運動,在垂直方向上也必然有運動變化,因此書寫時的操作是一種關于三維空間的運動。這種運動影響到線條形狀和質感的微妙變化,對于經過訓練的觀察者,這些微妙變化能喚起對相應的三維空間的知覺。我把線條變化所含蘊的三維空間變化稱作第二類空間。”⑨
圖三
通過墨色的輕重可以看出作品的“第二類空間”,可以看出線條的特殊質感——厚、薄、深、淺。雖然書法色相單一,惟墨而已,但是“墨分五色”可以幻化出各種不同的純度和明度,給人增加立體的效果,濃淡墨運用得恰到好處就能營造出特殊的墨色層次。
再次,濃淡的有趣結合影響着作品的情趣。
多使用淡墨寫字者,作品情調會趨向于柔婉、蕭散、陰柔;相反多用濃墨者,給人以厚重、雄渾、凝練之感。濃淡的有趣結合使作品更顯情趣,更具有藝術感,更能吸引大衆眼球。
清代的戴熙《習苦齋畫絮》中提到:“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⑩ 清代的笪重光《畫荃》中語:“虛無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⑪ 以此來論及書法,道理是一樣的。書法作品中的黑(筆墨痕迹)其“肆力在實處”白(空白、布白),“索趣乃在虛處”。這種黑由于白而得到充分顯現,白随着黑而留下了大小相間的空白,虛處有實,實處虛解,虛實相容,彼此照應,相得益彰的表現形式,使書法藝術的妙趣,得到了淋漓盡緻的表現和發揮。
四、書法色彩所折射的思想崔樹強的《黑白之間:中國書法審美文化》中說道:“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書法品評中,常常由書法論到人,于是,很多人把書法美的特點歸結為書家人格的美。揚雄《法言·問神》雲:‘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所以動情乎!’”⑫ 書法表現人的精神意氣、情感意志,書法的美能折射出人格美。他在《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又說:“ 紙為白,字為黑,一陰一陽;紙白為無,字黑為有,有無相成;紙白為虛,字黑為實,虛實相生。可以說,宇宙是一幅大書法,書法是一個小宇宙。 書法是藝術,也是文化。”⑬ 這樣玄之又玄的道理在書法中體現得淋漓盡緻。在《黑白之間》第七章:無色之色——書法的色彩觀中,作者立足墨分五色,從西方的色彩觀到中國的色彩觀,最終回到了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精神,進而談到書法墨色和繪畫色彩的運用所帶來的各自不同的視覺美感,深入分析了色彩運用得文化意味。中國書畫的擇色,絕不是曆史的偶然,中國人對于水墨的青睐、對黑白的重視,是有着深厚文化滋養和自覺的文化追求的。
我國封建社會推崇儒家思想,以“中庸”“中和”為标準,強調一統、整齊劃一的美,發展個性則是離經叛道的、不足取的,人的思想與行為都要循規蹈矩,不偏不激。這樣,在色彩的選擇上勢必選擇黑、白、灰。黑、白、灰是複色,是中性色,與其它顔色相結合都不會發生沖突。“洗盡鉛華,卓爾名貴”,是我國傳統的崇尚釋躁平矜、平淡自然的美學思想的寫照。因此,代代相傳,起主導作用的黑、白、灰的“中和”色彩在人們的心裡和環境中不自覺地積澱下來。再推老莊時代,“黑白為天下式”“玄之又玄,衆妙之門”(玄即黑)成為遠古上墨意識在哲學中的折射和回響。老莊哲學、儒佛思想,凝聚了中國書法的藝術精神。墨作為中國畫材質的黑色法體,使中國文人畫家們找到了抒情達意、神暢悟通和寫意的本質要素,既暗合了老莊“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亂目,使目不明”的說法和提倡“無為也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争美”的論點,又與儒家所倡導的“丹漆雕幾之美,素車之乘,尊其樸也,貴其質”并極力反對雕飾之風的審美理想相表裡,佛學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說法,也使中國畫墨的黑色更具禅意,更具人文境界和哲理涵義。這些鑄就了中國文人水墨寫意畫“不假雕飾、古樸自然,以素淨為貴”的藝術精神。⑭
結語中國人偏愛黑白的書法藝術,藝術家将自己的熾熱情感,通過高超的書寫技法,用含有神秘色彩的墨将線條傾注在白色的空間裡,使得欣賞者如癡如醉。
曆代書法家莫不用黑白美這種特定的表現形式,将自己的情懷雅緻寄予在作品中,以求得一個單純、簡約、精微、博大的藝術境界。黑白色彩本身所具有的深刻雅趣和強大感染力可以激發人們的第六感覺,達到審美的需求。也正是這黑白的藝術造成了我們東方式的理智、冷靜和莊嚴的優良傳統,把我們帶到那種幽深潔淨的思想境界。
注釋:
①朱仁夫.中國古代書法史[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第55一56頁.
②段離.從黑白世界看中國書法藝術[J].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③張彥遠撰、承載譯注.曆代名畫記全譯[M].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卷137頁
④陳谷香.筆墨志[J].國畫家·學術研究.
⑤明·潘之淙:書法籬鈎(卷六)[M].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816冊第379頁.
⑥宋·陳思.書苑普華卷十九·盧攜.臨妙訣[M].景印本.文淵閣四庫全書.814冊第189頁.
⑦元·陳繹曾.翰林要訣,盧輔予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冊[G].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842頁.
⑧清·包世臣.藝舟雙楫, 曆代書法論文選[M]. 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版,第649頁.
⑨邱振中.書法的形态與闡釋[M]. 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頁.
⑩清·戴熙.習苦齋畫絮十卷[M]. 圖書館複制續修四庫全書本,1893年版,第97頁.
⑪清·笪重光.畫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頁.
⑫崔樹強.黑白之間:中國書法審美文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
⑬崔樹強.筆走龍蛇(書法文化二十講)[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⑭陳谷香.筆墨志[J].國畫家·學術研究.
(孟雲飛轉自《文藝生活(藝術中國)》 2012年第6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