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憶昔
全文約 4500 字,閱讀需要 10 分鐘
齊白石(1864—1957) 圖/網絡
一、來自西安的兩封信1902年農曆十月初,一直生活在湖南湘潭老家的齊白石,收到了來自千裡之外的西安的一封信。
寫信的人叫夏午诒,是齊白石五年前認識的一個朋友,剛剛調到西安為官。他專門寫信邀請好友齊白石來西安教他的如夫人姚無雙學畫,并且随信寄來了路費。
夏午诒 圖/網絡
當時齊白石的另一位老鄉郭葆生也在西安,怕他不肯去,也寄來了一封長信勸說:
無論作詩作文,或作畫刻印,均須于遊曆中求進境。作畫尤應多遊曆,實地觀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古人雲“得江山之助”,即此意也。作畫但知臨摹前人名作,或畫冊畫譜之類,已落下乘,倘複僅憑耳食,随意點綴,則隔靴搔癢,更見其百無一是矣。兄能常作遠遊,眼界既廣闊,心境亦舒展,輔以穎敏之天資,深邃之學力,其所造就,将無涯淡,較之株守家園,故步自封者,誠不可以道裡計也。關中夙号天險,山川雄奇,收之筆底,定多傑作。兄仰事俯蓄,固知憚于旅寄,然為畫境進益起見,西安之行,殊不可少,尚望早日命駕,毋勞躊躇!
這封信的大概意思是說:你不能老待在家裡,應該多出來看看,見見世面,這對你畫畫很有幫助。西安這邊山好、水好、風景好,很适合你畫畫。别猶豫了,快早點來吧!
清末的西安城牆永甯門 圖/網絡
接連收到兩位好友的來信,齊白石猶豫了。
這一年的四月,齊白石的夫人又生了一個男孩,這是他們的第三個孩子。上有老下有小的現實壓力使齊白石不敢輕易抛棄時刻需要養家糊口的生活重擔。就像他本人後來在《齊白石回憶錄》中寫的那樣:
我在四十歲以前,沒有出過遠門,來來往往,都在湘潭附近各地。而且到了一地,也不過稍稍勾留,少則十天半月,至多三五個月。得到一點潤筆的錢,就拿回家去,奉養老親,撫育妻子。我不希望發什麼财,隻圖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于願已足;并不作遠遊之想。
本來“不作遠遊之想”的齊白石經過再三猶豫,最終還是在朋友的督促和家人的支持下,決定離開煙波浩渺的潇湘雲水,遠赴千裡之外的古都西安。
齊白石沒有想到的是,他邁出去的這一步,不僅是他生平“五出五歸”的第一次遠遊,更是開啟了他人生和藝術的一個新境界。
湖南湘潭齊白石故居 圖/網絡
二、一路上邊走邊畫十月初,齊白石告别了妻兒老小,離開湘潭,前往西安。
當時的水陸交通很不方便,所以走得很慢。這為齊白石在沿途寫生和搜集素材提供了充足的時間,特别是途徑的風景名勝更是令他眼界大開。一路上他勾畫了許多寫生畫稿,搜集了大量創作素材。他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
每逢看到奇妙景物,我就畫上一幅。到此境界,才明白前人的畫譜,造意布局,和山的皴法,都不是沒有根據的。
這其中齊白石最得意的畫作有兩幅。
一幅是路過洞庭湖的時候畫的《洞庭看日圖》。齊白石後來在《白石詩草》曾寫詩追憶此事,并在題下自注曰: “餘壬寅之長安,道出洞庭,即畫此圖。”
另一幅是快到西安時畫的《灞橋風雪圖》。
齊白石《借山圖之灞橋風雪》,30cm×48 cm ,1910年。圖/網絡
這兩幅作品後來都列入了《借山吟館圖》。這是齊白石在1902年到1909年期間,經過八年“五出五歸”的遠遊所積累的畫稿。他曾自豪地說:
吾有《借山吟館圖》,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處也。……皆中國風景,為山水寫照。
齊白石題寫的《借山圖冊》圖/網絡
十二月中旬,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齊白石終于抵達西安。
當經過西安東郊的灞橋的時候,大雪紛飛,一片銀裝素裹的北國風光激發了齊白石的創作欲望。他拿出随身攜帶的紙筆,就地描繪起眼前迷人的景色,《灞橋風雪圖》就是在這時完成的。
此外,後來收入到《白石詩草》中的《灞橋題畫詩》也是在這時構思而成的。齊白石在詩中寫道:
名利無心到二毛,故人何苦遠相招。蹇驢背上長安道,雪冷風寒過灞橋。
這首詩不僅描述了他當時的心情,而且還真實記述了他西安之行的動機。
齊白石印章“曾經灞橋風雪” 圖/網絡
三、齊白石在西安都幹了什麼?到了西安之後,齊白石見到了邀請他的夏午诒、郭葆生,還見到了老鄉張仲飏,認識了長沙人徐崇立。夏午诒的夫人姚無雙跟着齊白石學畫,當時的情形,他後來回憶道:
無雙跟我學畫,倒也聞一知十,進步很快,我門下有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弟子,覺得很高興,就刻了一方印章“無雙從遊”,作為紀念。
在西安期間,齊白石還與郭葆生、張仲飏、徐崇立等人一起遊覽了碑林、大雁塔、牛首山、華清池等名勝古迹。在遊大雁塔時,他曾題詩一首:
長安城外柳絲絲,雁塔曾經春社時。無意姓名題上塔,至今人不識阿芝。
齊白石原名純芝,家裡人叫他阿芝。長安自古就有“雁塔題名”的文化活動,這時的齊白石自知沒有多大名氣,因而“無意”在大雁塔題名留念。
清末的大雁塔 圖/網絡
這一年的年底,快要過年的時候,齊白石經夏午诒的介紹認識了樊樊山。
樊樊山名增祥,号雲門,湖北恩施人,不僅是當時的名士和詩人,還擔任陝西布政使。樊樊山是整個大清朝除了乾隆之外,寫詩最多的人。從十幾歲開始到八十多歲去世,寫了70多年,一生共留下詩詞30000多首。
以齊白石當時的身份和地位,不可能和樊樊山攀上關系,極有可能是夏午诒介紹的。
樊樊山(1846-1931)圖/網絡
齊白石第一次去拜會樊樊山,到了臬台衙門後,沒有給門衛遞“門包”,門衛不給他通報,害得他白跑了一趟。後來還是夏午诒跟樊樊山提前打好招呼後,齊白石才見到了樊樊山,并且送上了自己專門刻的幾方印章作為見面禮。
樊樊山收下了印章,不僅送給了齊白石五十兩銀子作為刻印的潤資,還親筆寫了一張刻印的潤例交給了齊白石。潤例是這樣寫的:
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古代将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稱為“潤筆”或“潤資”,而将所定的标準稱為“潤例”或“潤格”。
齊白石後來在回憶錄中特别強調這份潤例“是他(樊樊山)親筆寫好了交給我的”,可見内心的激動和驕傲。
能得到這樣一位在學界和政界都有很大影響力的名人所寫的潤格,那可不是一般的待遇。因為這意味着樊樊山對齊白石作品的藝術價值的肯定,同時也将自己的名氣送與齊白石運用,可以說為齊白石的人品、畫藝做了一個最好的廣告,一時傳為畫壇佳話。
除了畫家的身份之外,齊白石還是一位撰刻大家。這枚印章是“吾畫遍行天下僞造居多” 圖/網絡
在西安的湖南老鄉看到齊白石得到了樊樊山寫的潤例,一緻認為齊白石得到了陝西布政使的認可,可以就此抓住機會進入官場。
比如他的朋友張仲飏認為機會不可錯過,勸他要積極去經營謀劃,“直接去走臬台門路,不難弄到一個很好的差事”。
而齊白石則認為張仲飏是“一個熱衷功名的人”,勸他要“懸崖勒馬”,并且認為“一個人要是利欲熏心,見縫就鑽,就算鑽出了名堂,這個人的人品,也可想而知了”。
他們兩人誰也沒有說服對方,以至于從此之後“有點小小隔閡”,并且“他(張仲飏)的心裡話,也就不跟我說了”。
齊白石沒有像朋友建議的那樣,依附樊樊山進入官場。在西安的幾個月中,齊白石與樊樊山過從甚密,他們一起評論書畫,一起探讨詩文,後來樊樊山還推薦齊白石作慈禧太後的禦用代筆畫家并且為齊白石選定詩稿。
齊白石的幾個朋友收藏着大量的名人字畫,因此經常邀請齊白石前去鑒賞。他也借此機會見到了許多前所未見的繪畫珍品。
他對于每件作品都仔細研究,得之于心而寓之于筆。他曾臨摹了石濤、黃慎、八大、徐青藤、 金冬心等人的作品。在來西安之前,他的畫,不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卉翎毛,都深受當時湖南當地崇尚的工細着色畫派的影響。
自從他在西安接觸到古樸渾厚的漢唐文化,見到了大量明清諸大家的寫意畫後,受到了很大啟發,從中吸取了許多營養,他變前人的筆意為自己的筆意。從此,他的畫逐漸走上了寫意花卉翎毛一派。
據齊白石的老友書法家黎戬齋先生所寫的《記白石翁》中說:
翁作畫,先學宋明諸家、擅工筆,晚乃獨出匠心,潑墨淋漓、氣韻雄逸。
可以說,齊白石的西安之行,不僅開闊了眼界,而且對于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和繪畫風格的形成和确立,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齊白石八十五歲時畫的蝦 圖/網絡
四、進京途中創作《華山圖》第二年(1903)三月,夏午诒之父夏時由陝西升任江西巡撫,要晉京辦理政務,因此夏午诒再次邀請齊白石一起前往北京。
樊樊山也計劃五月進京。他訴齊白石,慈禧太後喜歡繪畫,宮裡有一位雲南籍的寡婦缪素筠,給太後代筆,吃的是六品俸。因此他想在慈禧太後面前保薦齊白石做宮廷畫師。
聽到進宮任職的消息,齊白石笑着說:
我是沒見過世面的人,叫我去當内廷供奉,怎麼能行呢?我沒有别的打算,隻想賣賣畫,刻刻印章,憑着這一雙勞苦的手,積蓄得三二千兩銀子,帶回家去,夠我一生吃喝,也就心滿意足了。
夏午诒勸他說:
京城裡遍地是銀子,有本領的人,俯拾即是,三二千兩銀子,算得了什麼!瀕生當了内廷供奉,在外頭照常可以賣畫刻印,還怕不夠你一生吃喝嗎?
齊白石聽到他們兩人“都是官場口吻”,因此,“不便接口,隻好相對無言了”。
三月初,齊白石随同夏午诒一家,離開西安前往北京。
路過華陰縣時,齊白石登上了萬歲樓,面對巍峨的華山,放眼望去,一路桃花,長達數十裡,風景之美,為生平所僅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晚上,齊白石在燈下畫了一幅《華山圖》。
齊白石後來在《自題閑看西山》詩中自注雲:
餘出西安,道過華陰縣,登萬歲樓看華山,之暮,點燈畫圖,圖中桃花長約數十裡。
齊白石1903年作的《華山圖》,26cm×24cm,絹本設色,遼甯省博物館藏。圖/網絡
他在陝西畫的這幅《華山圖》,連同來西安途中畫的《洞庭看日圖》,由西安赴北京途中畫的《嵩山圖》,是他此次西安之行“自畫所遊之境”的代表作品。
特别是這幅《華山圖》,很為齊白石所珍愛,自題詩雲:
仙人見我手曾搖,怪我塵情尚未消。馬上慣為山寫照,三峰如削筆如刀。
五、賺了2000多兩銀子到了五月,聽說樊樊山已經從西安啟程将要來北京的消息,齊白石擔心樊樊山會推薦自己去做宮廷畫師,少不了會惹出許多麻煩。
因此,齊白石辭别了夏午诒,帶着夏午诒原本打算幫他捐一個江西南昌候補縣丞的錢,連同在西安北京賣畫刻印章的潤資,一共二千多兩銀子,離開北京,從天津坐海輪,到上海後再坐江輪,轉漢口回到家鄉湖南湘潭時,已經是六月了。
離開北京之前,齊白石還專門買了北京的土特産,又在李玉田筆鋪,定制了六十支畫筆,并且每支畫筆上面,依次刻着号碼,自第一号起,至第六十号止,刻的字是:白石先生畫筆第幾号。
樊樊山在齊白石離開後不久,也到了北京。聽說齊白石已經走了,對夏午诒說:
齊山人志行很高,性情卻有點孤僻啊!
……
晚年的齊白石 圖/網絡
從40歲到48歲,齊白石以西安之行為開始的“五出五歸”,在八年的時間裡,他的足迹遍及陝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江西、廣西、廣東、香港等地,跋涉過洞庭湖、長江、黃河、渭河、漓江、珠江,登臨或路過華山、嵩山、廬山。
在此期間,他增長了見聞,結識了朋友,品鑒過著名畫家的作品,領略過大好河山的絕美風景,對其山水畫風格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
更為重要的是,齊白石真正意識到,作為一個畫家和詩人,要想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必須“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正如他在《自石詩草自叙》中所寫:
壬寅至己酉,身行半天下,雖詩境開闊,益知作詩之難。多行路,還須多讀書!
齊白石簡介: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後名璜,别号白石山人等。湖南湘潭人。中國現代傑出的藝術大師。在其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曆程裡創作了數以萬計的繪畫、書法、篆刻、詩歌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對中國畫壇産生了深遠影響也在大衆之間産生強烈的審美共鳴。齊白石一生保持平民本色,其人品和畫品為他赢得了普遍的尊重與愛戴,曾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全國人大代表,被文化部授予“中國人民傑出的藝術家”榮譽稱号,獲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國際和平獎金,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
——END——
作者:憶昔
部分圖片已注明來源
其餘圖片源于網絡(侵删)
參考資料:《齊白石回憶錄》
《齊白石的西安之行》
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源于微信公衆号 “京兆府”,歡迎搜索關注!
歡迎點贊、評論、轉發、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