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十五部作品《越女劍》、《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俠客行》、《碧血劍》、《雪山飛狐》、《飛狐外傳》、《鹿鼎記》、《書劍恩仇錄》、《鴛鴦刀》、《白馬嘯西風》中,唯有《天龍八部》與衆不同,為何?因為這部小說居然有三個主人公。
大哥蕭峰乃契丹人士,父母遭中原武林人士屠戮,他被寄養于少室山喬氏夫婦手裡,易名為“喬峰”,後來得到玄慈大師、丐幫幫主汪劍通暗中栽培,年僅三十一歲便傲視武林,聚賢莊力敵三百豪傑,少室山獨鬥三大高手,雁門關外與耶律洪基折箭為盟,便自盡于群雄面前。
二弟虛竹,乃少林玄慈方丈的私生子,自幼生活于少林寺中,偶然一次出門,破了珍珑棋局,得到無崖子七十餘年功力,其後多番奇遇,又吸收了天山童姥、李秋水功力,并領悟了靈鹫宮石壁上的絕學,一生武功修為足以縱橫武林,小說結尾他與夢姑隐居于天山靈鹫宮内。
三弟段譽,乃曆史上的宣仁皇帝段正嚴,一次偶然外出,在無量山得到逍遙派三大神功,其後吸收了不少高人的内力,又在大理天龍寺習得“六脈神劍”絕技,陪蕭峰、虛竹做了不少大事,小說結尾他回到大理,當了皇帝,晚年也隐居天龍寺内,歲盡而亡。
三位主人公三條線,在小說後半部分,金庸先生則将三條線融為一體,遂出現少室山大戰以及雁門關外的戰役,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要花費這麼大的功夫來塑造三位主人公呢?其背後有何深意?這一切都與蕭峰、虛竹、段譽三人所代表的的東西有關!
《天龍八部》這部書的書名為何文化底蘊?“天龍八部”源于佛經,一天衆、二龍衆、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天龍八部這八種神道精怪,各有奇特個性和神通,雖是人間之外的衆生,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說白了,這部作品就是在描繪一幅波瀾壯闊的衆生相。
佛曰“衆生皆苦”,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别離、五陰盛,每一樣都足以令人肝腸寸斷,因此要想在這娑婆世界(娑婆即痛苦)裡度過一生,心中須有大度,即所謂的“大度看世界”,小說的目的無非是在向讀者揭露一些人生道理,蕭峰得不到阿朱、段譽得不到王語嫣(王語嫣後來又離開了段譽)、虛竹當不了和尚、慕容複複不了國、鸠摩智成不了天下第一,衆生皆苦,那面對這痛苦的人生,該如何做呢?
所以金老先生借三位主角來告訴讀者應該怎樣做!南懷瑾老師有一句話說得極好:“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蕭峰背後代表的其實就是儒家,儒家思想講究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這些東西合在一起,便是一個太平的世界,而《天龍八部》中,蕭峰自始自終都在為“和平”而努力,無論聚賢莊大戰、少室山大戰、藏經閣之戰,他都在為天下和平而做貢獻,其後雁門關“折箭為盟”更是為了“和平”這一使命,而付出了自己的性命,而儒家處世,本就超脫于佛經“八苦”之外。
虛竹代表佛家,他自始自終都是佛家思想,佛家講究不執着,講究五蘊皆空,渡人向善,為何《天龍八部》那麼多角色中,以傻乎乎的虛竹最為幸福?原因就在于他代表的是佛家,儒家遇到亂世,往往難以為世間準則所容,如孔子、孟子,但佛家則不同,亂世之中佛家往往能及時崛起,背後原因就在于“萬法皆空”。
至于段譽,他實實在在就是代表道家,段譽這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無為無不為。這一點從他追求王語嫣、修煉武功上都可以看出,他有泡王語嫣嗎?沒有,看似有為,其實是無為;他有認真學武嗎?也沒有,無為,卻偏偏有為,練成了絕世神功,正符合道家“無為無不為”之大道。
《天龍八部》處于亂世,主題又是衆生皆苦之相。古往今來能夠解決“衆生苦”的隻有三家理論,即釋道儒,儒家舍身成仁,所以由蕭峰來做代表;佛家萬法皆空,所以虛竹來诠釋;而道家則無為無不為,由段譽來印證。三家理論救世,所以小說當中便出現了三位主人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