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衆朋友,你好。
當傳統民樂與直播相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前不久,筆者在一個直播間中,看到七八位民間藝人正在樸素的舞台上為6000多名網友在線演出。唢呐一聲震天響,打破了舞台的物理邊界,通過網絡震撼觀衆。直播間裡,民間樂團正在以一種新的方式重煥生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一段時間以來,傳承人斷代、受衆面較窄、創新後勁不足,是擺在不少傳統民樂從業者面前的現實難題。拿唢呐來說,以前,它是婚喪嫁娶活動中重要的樂器。正如人們所說:唢呐一響,非喜即悲。但随着時代的發展,風易俗移,民樂團演出機會變少,加之更多年輕人走入城市、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看上去有些“土”的民間藝術,潛在受衆逐漸減少。受新冠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線下演出紛紛暫停,讓傳統民樂“雪上加霜”。
缺少演出,就要開辟新的舞台。短視頻時代,樂手們帶着一腔熱愛走進直播間,讓觀衆隻消上下滑動手指,就能欣賞到各式各樣的表演。從線下到線上,帶來的不隻是舞台的變化。就觀衆而言,曾經一場面向幾十上百人的演出,如今能吸引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網友同時觀看。有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某短視頻平台上民樂直播累計場次超178萬場,同比增長近一倍。就收入而言,直播打賞成為賣票、包場之外,民間樂手的重要收入來源。一位唢呐主播在采訪中說,現在直播一個月獲得的收入,以往可能要帶着劇團跑上一年才能賺到。攥在觀衆手裡的這張“電子門票”,正在支撐不少民間樂手走出困境。
“我一個20歲的年輕人,喜歡聽這個正常嗎?”“如泣如訴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唢呐二胡一響,我的DNA就動了”……網友們的熱情也讓我們反思:傳統民樂真的沒落了嗎?事實上,傳統民樂一直有着很好的群衆基礎,在各地都一直活躍着不少民間樂團。時下,網絡直播讓很多人找到俚語鄉音、童年記憶,也讓更多外地網友聽到來自大地深處的天籁之音,觸摸并不熟悉的生活方式。除了懷舊、嘗鮮式的低頻次參與,傳統民樂也擁有大批忠實擁趸,學習古筝、阮、二胡等民樂的孩子們同樣日漸增多。琴聲袅袅、民樂悠悠,他們對傳統藝術的熱愛早已浸入骨髓,成為民樂上雲端的主要受衆。
這股網絡直播的東風,吹開的不僅僅是民樂之花。從浙江越劇,到河北西河大鼓,再到東北二人轉,不少看似小衆的藝術形式,也從“雲端”飛進千家萬戶,重回大衆視野。對于自負盈虧、流動演出的民間藝人而言,生存是最重要的問題。面對“不掙錢就得回去種地”的困境,互聯網幫助他們找到了新的謀生之道,通過線上反哺線下演出,結束了“刮風減半,下雨全完”的看天吃飯的生活,不再依賴政府“輸血”。不為生計所困,不為衣食發愁,有助于讓更多人主動加入傳承藝術的隊伍中,推動民間藝術發揚光大。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任何藝術形式都要傾聽時代聲音,因時因勢而變。從這個意義上說,從線下搬到線上僅僅是形式之變,關鍵在于傳承已久的民間藝術如何更好融入現代生活。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民間藝人将打賞收入再次投入到教學及傳承,通過演出、授課、創作等方式,探索一條良性發展路徑。此外,直播間裡,中國民樂與西洋樂器同台切磋,“宮商角徵羽”在現代旋律中大放異彩;直播間外,越來越多人将民間藝術融入流行創作,或将唢呐融入搖滾樂,或把傳統民歌與Rap說唱巧妙結合,赢得滿堂彩聲。如何保持藝術本體,如何對接現代審美,如何适應網絡形态,考驗着從業者的智慧。
中青年是短視頻平台的用戶主力。民樂也好,戲曲也罷,我們視作瑰寶的傳統藝術,以全新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吸引直播間内“人頭攢動”,這充分說明:中國傳統藝術并不缺少與廣大群衆共情的力量,年輕人同樣會被這獨有的中式美學所觸動。讓民族藝術不失傳統韻味,又有全新體驗,既是為老祖宗傳承技藝,也是為下一代守住傳統。
這正是:唢呐一響,“老鐵”捧場;傾聽時代,永久傳揚。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方梓祎)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