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先賢家風家訓】第9期
來源‖《華西都市報》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整理‖羅一洋
編者按:中學語文課本有一篇古文《陳情表》(它與諸葛亮《出師表》、韓愈《祭十二郎文》被稱為中國古代文學三篇抒情佳作),講的是西晉時期有個人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卻要在家裡照顧他的老祖母。在當時士大夫階層崇尚進取、熱心功名的魏晉時期,他為何作此選擇?他究竟是誰?這個人就是四川彭山人李密。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保勝鄉)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揚鄉裡。著有《述理論》十篇。《華陽國志》《晉書》裡,均有李密傳。
李密像
祖母患病 夜不解衣伺床前
李密以孝敬祖母聞名,其代表作為《陳情表》。祖母劉氏得病,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膳食、湯藥、必口嘗之後進獻。這也是他寫《陳情表》的主要原因。
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因李密是蜀國名人,才幹過人,更以孝著名。晉武帝希望他服膺民心,以達到自己進一步擴充領土的野心,下诏征召李密為太子洗馬(低于太守的官位)。但李密放心不下自己的祖母。當時祖母已96歲高齡,年老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李密就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诏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陳事表》)。
一曲《陳情表》 感人涕淚下
《陳情表》選自《文選》卷三七,原題為“陳情事表”,詳細叙述了祖母劉氏幾十年來含辛茹苦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同時也一再表達了對朝廷知遇之恩的感謝,更傾訴了自己實在不能從命的苦衷。全文真情流露,娓娓道來,深婉暢達。
《陳情表》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由于《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上表到朝廷後,晉武帝看了不但不責怪他,反而為他的赤誠孝心所感動,贊歎李密“不空有名也”。他同意李密暫不赴诏,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全部費用。這件事在當時傳為佳話。
李密寫完這篇表後一年多,祖母劉氏去世。李密在家守孝兩年後,履行承諾,先後入仕任河南溫縣縣令、尚書郎和陝西漢中太守等職。在溫縣,他政令嚴明,政績顯著,而且敢于跟當地強權作鬥争。李密的敢作敢為獲得百姓好評,卻得罪了許多高官,以緻于自己處處受到刁難。他曾醉後賦詩:“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中無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此詩被一些好事者添油加醋傳到晉武帝耳裡,皇帝雷霆震怒,貶谪他免官回川。
公元287年,郁郁寡歡的李密卒于故地彭山縣保勝鄉,其師弟、著名史官陳壽在《三國志》中為其列傳。
孝之道 陳情君前 活在民心
《陳情表》之所以被免去抗旨死罪,感動君王,還能影響後世,是因為它觸及到一個中國人很看重的孝道文化,有着廣泛的民間認同。南宋文學家趙與時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青城山隐士安子順的言論:“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淚者,其人必不友。”此三文,被并稱為抒情佳篇而傳誦于世。
著名曆史學家楊伯峻先生認為,所謂孝道之水,隻是流淌在民間的一股渴泉。這股民間的渴泉,在李密的故鄉卻源遠流長,從未絕源過。
眉山市彭山區李密故居核心處
李密在祖母百年之後複歸仕途。任太守期間,他在故裡保勝鄉龍安村主持修建了龍門寺,此廟後來擴建為八座寺廟。20世紀60年代,該寺曾遭毀滅厄運,廟裡佛像也被摧毀。1994年重建寺廟。
這個“孝”字高4.9米寬3.3米,取意“事久見人心,三三見九,九九長壽”
龍門寺山崖上,刻着“李密故裡”四個紅色大字及一個巨大的“孝”字,這裡是當地孝文化石刻藝術走廊。
彭山區保勝鄉絕壁上镌刻着曆代頌揚李密的詩詞
在200米長的天然絕壁上,镌刻着曆代頌揚李密孝笃和《陳情表》的詩詞,還有再現李密生平和他行孝的故事。李密故裡的村民,都以孝道治家,也以此教育孩子講孝道,懂感恩。
【根據2018年3月3日《華西都市報》發表的《川人李密:一曲〈陳情表〉成就了孝子大名》(作者: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李貴平)及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有關資料整理】
附
陳情表
李 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闵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内無應門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诏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诏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馳,則劉病日笃;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僞朝,曆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譯文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命運不好,小時候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父逼母親改嫁。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便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沒什麼兄弟,門庭衰微而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每天隻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後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任刺史榮又推舉臣下為優秀人才。臣下因為供奉贍養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诏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職,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俯伏思量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隻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将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樣子;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願廢止奉養,遠離祖母。
臣下我現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着呢,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着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睹、内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誠心,請允許我完成臣下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着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着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