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空青
人生該是追求美的旅程。
靜下來,讀讀詩吧。
【啟筆】
你上一次見到烏鴉是什麼時候,還記得嗎?
我老家在山東,很少見到這種名聲不太好的鳥類,上一次見,還是在冬天的清華大學裡。
《本草綱目》中這樣形容烏鴉:“慈鳥,北人謂之寒鴉,以冬日尤盛。”
慈鳥,因烏鴉有反哺之義。其實,烏鴉在古代的形象高貴而美好,完全沒有現代這樣不堪。太陽被稱為“金烏”,連帶着皇家宮苑也都以金烏為象征,《春秋繁露》還有周武王和群臣因為見到代表了吉瑞的“大赤烏”而欣喜不已的記載。
烏鴉在文學上形象也不錯,多用來表現失路文人的孤獨幽暗,如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唐人詩句“中庭地白樹栖鴉”等,都是對“寒鴉”這一形象的正面描寫。
這篇文章,就帶大家欣賞唐代著名詩人“詩仙”李白筆下的一隻烏鴉。
一隻深秋寒鴉,被月光驚動後乍離樹枝,飛過了李太白望月的目光。太白于是情難自禁,寫下了這一首情歌中最為著名的《三五七言》。
【詩篇】
《三五七言》李白 〔唐代〕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栖複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後三句存疑)
【誦析】
翻看李白最著名的幾首詩,或者如《将進酒》《蜀道難》般豪情天縱、浪漫飄逸,或者如《靜夜思》《對月獨酌》等情感真摯。但這裡面很少有情詩,谪仙人行走紅塵,似乎并不太懂男女之間的彎彎繞繞。
上面這一首,便是我印象中李太白寫愛情最為脍炙人口的一首了。
解讀這首詩,我們要先從詩題看起。
詩題《三五七言》,是就這首詩歌的形式而言,兩句三言、兩句五言、兩句七言。也就是說,詩題的起法更偏重于詩歌的形式而非内涵,題目并沒有透露詩歌具體内容,而是點明了詩歌需要遵守的形式。
據此,有人推測這首詩是李白在一次酒席唱和中,就“三五七言”這個形式即席創作而成。這一點在王昆吾的《唐代酒令藝術》中有提及。
現代有酒令,古代當然也有,不過古代的酒令看來更文雅一點,就是即席作詩。
這首詩題,還被注解李太白全集的清代學者王琦認為是李白的創體之作,也就是在這之前沒有人寫過如此形式的詩歌,王琦原文如下:
“楊齊賢雲:古無此體,自太白始。《滄浪詩話》以此為隋鄭世翼之詩,《臞仙詩譜》以此篇為無名氏作,俱俣。”
至于嚴羽的《滄浪詩話》呢,是這樣說的:“有三五七言。”然後自注:“自三言而終以七言,隋世鄭世翼有此詩。”
鄭世翼的《三五七言》也許是沒有流傳下來,隻好存疑。下面我們來看這首詩。
詩歌内容僅前三句确定為李白所作,後面三句隻見于《李太白全集》,所以我們還是重點欣賞前面三句。
前面兩句都是以景物起興,先寫秋風秋月,點明時節;而後落葉寒鴉,緊抓秋日清冷蕭散的特點。
秋風清冽;秋月明明。暮色的清冷中,有王昌齡“高高秋月照長城”的孤寒。
兩個“秋”字,一個“清明”,已經将全詩的基調打好。
下一句寫落葉。華夏北方,地屬溫帶,秋日落葉本是常景,太白起筆卻不寫落葉過程,而寫葉落之後随風搖蕩的飄零感覺。一陣風來,不同樹上的葉子聚在一起,呼嘯成直上的扶搖;一陣風去,同枝落葉分崩離析、各赴前程。太白以此來比喻人生的聚散無常,“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不過是寄生的一片葉,時時受着風塵變幻左右。
再一句寫寒鴉,即上文提到的烏鴉。本來已經栖息的寒鴉受到月光的驚吓,又跳離了樹枝,“繞樹三匝”,竟無枝可依。
三四兩句用落葉與寒鴉的“動”來襯托人生之“動”,惜别傷離的主題至此已然呼之欲出。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盡是相思,相見要等到何時?
此時不見,漫漫長夜要我如何度過?
乾隆時期編寫的《唐宋詩醇》将此詩當作李太白懷鄉念遠的創作,殊不知太白自從年少“仗劍去國”便再未歸鄉,詩詞中亦少見思念之情。
于李白,凡能醉處,皆非他鄉罷了。
上文已經說到,這首詩當是“唱和之作”,因此主題也不一樣決然是太白心中所想,亦可能是出題者所限。縱觀全文,無疑是模仿思婦視角對征戍子弟訴說懷念的作品。
雖然說錯了主題,但 《唐宋詩醇》評價此詩“哀音促節,凄若繁弦”,還是很貼切的。
首句裡“清明”二字壓尾韻,兩連“秋”字壓頭韻,讀來回環往複,音節較急促;後面接五言句又是23句式,抑揚頓挫;七言句較長,但是“相思相見;此時此夜”句内重複,整句便不顯臃腫。其情凄然,其節奏則如繁弦快奏。
【尾言】
後面三句因為存疑,并沒有詳細講。因為個人覺得這三句不太像出自李白筆下,更可能是後世崇拜李白之人“狗尾續貂”之作。
細察其文,隐隐有屈原遺風,頗和浪漫主義之旨,但是其遣詞造句都不像唐人手筆,與李白的三句原文更是風格差異較大。
真相如何,這裡并不能定論,大家可以一起讨論一下。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系,我會立即删除!
你的關注與評論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編輯 空青
排版 空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空青詩詞日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