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31 06:47:28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曼德拉效應于斯)1

1.

最近,因為課本上究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還是“是人”引起了網友熱議。

由此引出了一個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曼德拉效應于斯)2

什麼是曼德拉效應呢?

它指:大衆對曆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的一種心理學現象。

有點詭異的“曼德拉效應”,讓我們不禁懷疑人類的記憶或許被某種神秘力量悄悄“篡改”過。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篇文言文,在讀書那會早已背得滾瓜爛熟,雖然時隔多年,其他内容差不多都忘幹淨了。

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這句經典名言,卻是怎麼也不會忘記的。

直至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部出來辟謠:該出版社自1961年收錄《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課文以來,曆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從未有過“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為此,網友不禁炸開了鍋,而曼德拉效應也再次被輿論大衆提及,為此熱烈讨論。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曼德拉效應于斯)3

而曼德拉效應最經典的案例就是:

一位自稱是超自然現象的研究者菲安娜首次提出了這一現象,因為在他的記憶中,曼德拉這位傳奇人物,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在監獄中去世,并且他還清楚的記得,當年報道葬禮的新聞和廣播内容。

但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曼德拉并沒有離世,而是在服刑了27年後刑滿釋放,并且當上了南非的總統。

但好景不長,直到2013年南非總統曼德拉逝世,聽聞這一消息的菲安娜,依然堅信自己的記憶是沒有錯的,他認為這種錯誤的記憶肯定是被某種神秘的力量修改過。

于是他将這一奇特現象發布到網上,結果得到了成千上萬名網友的印證,這些人都和菲安娜有着相同的記憶,那就是:曼德拉早已離世。

2.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集體“失憶”呢?

很簡單,如果你用輸入法快速打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這一句話,會發現系統默認的就是“斯人”,而不是“是人”。

這是權媒信息對我們記憶的嚴重誤導,讓所有人都覺得向來如此,就是對的。

而那些我們小時候背誦過的文章,因為隔了太長時間,也無從對證。這才造成了我們的瞬間“失憶”。

正如魯迅先生的那一句震耳發聩的靈魂發問:向來如此,便對嗎?

我們不禁要深深地打個問号。

這是其一。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曼德拉效應于斯)4

如果我們對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那一尊《思想者》雕塑有印象的話。

在大多數的人記憶裡,思想者是手扶額頭的。

但事實是,思想者手扶的是下巴。

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我們的記憶偏差呢?

是因為我們大腦會對過去的模糊印象進行記憶碎片拼湊。

我們對《思想者》雕塑的第一印象是:他不過一尊裸體雕塑,至于他是手扶額頭還是手扶下巴,我們以前就從來沒有仔細觀察過,更不會有印象。

這才導緻,多年後再想起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對這個記憶碎片進行腦補,人思考的時候不都是扶着額頭嗎?從而最終拼湊了一個手扶額頭的常規畫面。

所以,有時候記憶是不可信的。

這是其二。

在大多數人的記憶裡,宋祖英的那首歌的歌詞是這樣唱的: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支花。

而實際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

曼德拉效應的背後是什麼(曼德拉效應于斯)5

還有那一首杜甫的絕句古詩,記憶裡是:兩隻黃鹂鳴翠柳。而實際是兩個黃鹂鳴翠柳。

我們的記憶為什麼總是跟着感覺走呢?

了解一點心理學知識的都知道,我們大腦記憶碎片的組合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個人喜歡、常識、經驗、預判以及大腦對已知結果的模拟等。

很顯然,我們的個人記憶都受到了上述因素的影響,認為一首歌頌民族大團結的愛國歌曲,當然隻會是“民族”,又怎麼會是“星座”。

而古詩裡,“兩個黃鹂”這顯然也違背了最基本的文學常識。

我們在回憶的過程中,大腦中的記憶碎片很顯然也會偷懶,從不去考證。

這是其三。

自此,我們可以發現:曼德拉效應,往往不是長期形成的,而是瞬間記憶碎片發生的錯誤組合。

最後舉個實例。

這是一個幾乎有90%的人都忽略的事實,真、直、具這三個字裡面都是三橫,而不是兩橫。

不信你試着在心裡比劃一下。

同時動動手指點個贊吧!

-The End-

關注《素人書》公衆号,用最直白的語言探尋【認知心理學真相】(所有文章均為個人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