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市首虧
去年7月,維他奶國際在公共輿論事件中遭遇重創,發生上市以來首次巨虧。
事情的起因是維他奶品牌的香港采購部主任襲警,失敗後“自殘”身亡,而維他奶國際卻發布公告慰問這位采購部主任的親人,并稱其是“不幸逝世”、表示“深切慰問”,此番聲明使得維他奶集團的輿論口碑直線下降。
事件發酵後,全國多地商戶和電商開始下架維他奶産品,向供應商退貨。
2021/2022财報顯示,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1.59億港元,為上市26年來首度虧損。其中,内地市場收入39.13億港元,經營溢利-3.40億港元。
02
扭虧為盈
經過半年時間恢複,維他奶國際終于走出上個财年巨虧的陰霾,扭虧為盈
11月18日,公司披露2022/2023财年中期業績顯示,實現營業收入36.42億港元,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1.42億港元,同比分别增長1.05%、330.30%。
1
内地市場回暖。
公司在經曆了去年輿情危機之後,傾全力拯救内地市場,期内,中國内地市場錄得經營溢利1.39億港元,在公司經營溢利中占比47.93%。
2
壓縮成本。
維他奶2022/2023财年上半年财報顯示,公司總經營費用減少9%,市場推廣、銷售及分銷費用減少10%,其他經營費用(員工成本等)減少14%,3項合計減少支出3.01億港元。
3
财務資助。
公司在2022/2023财年上半年期内獲得有關疫情補助5900萬港元,而去年同期僅為400萬港元。
03
靠營銷挽回内地市場
維他奶内地市場收入增速正在逐年放緩。數據顯示,2017/2018财年至2020/2021财年,内地收入增速從39%一路降至10.68%。2021/2022财年,首次發生負增長,為-22.77%。
即便沒有經曆輿論事件,維他奶在内地市場份額的減少也不可避免。
維他奶靠營銷挽回内地市場的過程中,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的舉措呢?又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呢?
1
及時公關
面對一則《通告》引發的公關災難,維他奶執行主席羅友禮“親上火線”,發布了《緻維他奶全體員工的一封信》。
羅友禮除了譴責襲警事件是嚴重違法暴力行為,也慰問了“不幸受傷”的警員,并辭退“在事件發生後私自撰寫内部通告”的一名員工。
雖然這樣的解釋并沒有讓所有人滿意,但是起碼能夠讓輿論不至于持續發酵,引起更多不必要的麻煩。
這樣的認錯态度,相比于前段時間的“李甯”,高下立判。
2
品牌營銷
今年3月,維他奶入選CCTV民族匠心品牌。
雖然依舊有很多人不買賬,認為是央視收錢辦事,有消息稱是央視收了8000萬的“坑位費”。
但是在這件事情後,維他奶2021年7月輿論事件的影響開始被人們遺忘,将視線放回到維他奶的産品本身。
一個品牌的建立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崩塌可能隻需要幾天,不遺餘力地做好品牌營銷,能保障企業經久不衰。
3
明星效應
明星代言後,粉絲為了支持偶像,大多會批量購入商品,為偶像沖銷量。
去年七月事件發生後,維他奶在中國内地的兩位代言人:龔俊和任嘉倫,第一時間宣布與維他奶終止合作。
維他奶想要提升内地市場收入增速,找一個合适的明星代言人至關重要。
4
線上銷售
維他奶内地增速放緩,應該将部分重心放到直播電商等線上銷售途徑中。
受疫情反複的影響,占據很大一部分銷售任務的餐館零售受挫,維他奶需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後疫情時代得到快速增長的新零售行業,值得維他奶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布局。
總結
想賺錢,先愛國。這是一個企業生存發展的底線所在,維他奶想要擴展内地市場,首先要徹底去掉企業自身的“”氣息,做一個愛國企業,再談擴大再生産。
互聯網不是沒有記憶,隻是大家願意給這個香港品牌更多的機會,想要做大做強,不是簡單靠産品靠營銷,最基礎的民族意識是不可侵犯的底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