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6 21:52:31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天水時間)1

天水南郭寺“詩聖”杜甫的雕塑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同樣的月亮,大唐“詩聖”筆下的月色,和北宋文豪蘇轼筆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相比,則多了一份愁思少了一份豁達。到底是什麼樣的心境,讓杜甫這兩句流傳千古的佳句有了深深的鄉愁?就請跟随小隴一起走進“詩聖”杜甫的“天水時間”,探求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筆下的“詩意天水”。

公元759年7月,48歲的杜甫準備到天水的時候,心裡亂的如同剛落了大雨的渭河一般。此時,他剛剛罷官,不做華州司功參軍,回望長安,繁華如夢!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連年戰火之下長安繁華落盡,籠罩在戰争陰影之下。縱然這裡曾經寄托着杜甫的政治抱負,可此刻已經成為他的傷心地,回不去了!

怅惘之際,舉頭西望,隴山之西的秦州(現為天水),冥冥之中之中成了杜甫的轉折港灣。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

無風雲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

煙塵一長望,衰飒正摧顔。

——杜甫《秦州雜詩·七》

透過詩歌我們可以看到秦州城所處的險要地勢地形,更映襯着秦州城的重要咽喉地位。同時,這首具有邊塞詩風的作品,也說明詩人杜甫并不平靜的心情,颠沛流離中他不忘家國情懷,雖無法投筆從戎但對時局的深切憂慮卻無處不在。或許翻越隴山一路西行,路上風景壯闊優美。可是面對國破山河在的悲壯和舉家流落的失意,此刻,杜甫詩歌在壯麗畫卷背後還能窺探出烽火硝煙。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天水時間)2

天水南郭寺《二妙軒碑》

天水南郭寺,千年古寺掩映在蒼山翠綠之中,春秋古柏蒼翠雄健。詩聖杜甫來到秦州之後曾在這裡暫住。無論是明成化年間的《老杜秦州雜詩碑》,還是依據曆史重新修複的《二妙軒碑》,都保存了杜甫在秦州期間留下的詩歌。短短三個月内,杜甫在秦州作詩90多首,平均每天一首,而且多是名篇,其中五首被後人選入《唐詩三百首》。要知道,《唐詩三百首》是從唐朝300年間數千位詩人的作品中精選出來的310首好詩,杜甫在秦州期間,一個人三月内就有5首入選比例驚人。

這其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杜甫《佳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就是其中千古流傳的佳句。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天水時間)3

天水南郭寺内的《老杜秦州雜詩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杜甫

“詩聖”杜甫在秦州寫下這首詩時,想必已是秋風蕭瑟之際,想想一家人漂泊流落沒有定所,國家卻還戰亂不休,那些失散的兄弟家人他們都好嗎?此刻的月光勾起詩人杜甫無限的思鄉之情,“月是故鄉明”成為最美的意境和思念。

當然杜甫暫居南郭寺期間,也為南郭寺留下了千古詩篇。

山頭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樹空庭得,清渠一邑傳。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鐘邊。

俯仰悲身世,溪風為飒然。

——杜甫《秦州雜詩·十二》

在杜甫詩中南郭寺的春秋古柏、北流泉一一入列。在杜甫生活的年代春秋古柏已是老樹,又經過千年滄桑,春秋古柏不知道見證了多少個春秋。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天水時間)4

天水南郭寺杜少陵祠堂内的杜甫塑像

在秦州城寓居到9月,杜甫一家又到侄子杜佐家所在的東柯谷(現麥積區甘泉鎮柳家河村)暫住。在侄子杜佐一家的幫助下蓋起茅屋避風擋雨,生活算是有了着落。

如今在麥積區甘泉鎮柳家河村,還有杜甫草堂遺迹,經修整後對外開放。透過簡樸的茅廬小院,可知杜甫當年生活的艱辛與不易。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天水時間)5

天水東柯谷杜甫草堂

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

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船人相近報,但恐失桃花。

——杜甫《秦州雜詩·十三》

可見當年東柯谷是個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品讀詩句甚至有種世外桃園的感覺。杜甫也非常想一直住在這裡終老,隻是傳說這一帶在唐朝植被過于豐茂,以至于找不到一塊向陽、幹燥的土地,所以才無奈放棄。

杜甫失眠的千古名句(杜甫的天水時間)6

東柯谷杜甫草堂内陳列樸素

那麼現實生活又是如何?”杜甫在《空囊》一詩中有“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的描述,大體意思是縱然翠柏味苦,朝霞高高,也還可以當作飯餐。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杜甫家當時已揭不開鍋,過着飽一頓、饑一頓的日子。

《空囊》

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

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

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

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杜甫

雖然,杜甫在秦州期間得到了侄子杜佐、好友贊公、阮昉等寒士的真誠幫助,可畢竟兵荒馬亂,戰火連天,救助也隻能解一時之困。眼看深秋時節萬物蕭瑟,囊中空空的杜甫必須攜家眷另謀生路。正好此時,同谷(今隴南成縣)有位被杜甫稱為“佳主人”的遙寄書信,說同谷一帶氣候溫暖,景色宜人,薯蓣足以飽腹,崖蜜也容易取得。

于是十月的一天,杜甫全家登上馬車由秦州城出發,幾乎九死一生跋涉到達同谷,可惜前路漫漫依然沒有歸期。

本期小隴:宋芳科文/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