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天道》,受到了許多觀衆的好評。今天,左山堂就丁元英去五台山求心安的事,來做一番分析和探讨,以飨讀者。
一、丁元英去五台山的緣起——神話
丁元英作為一個高人,受芮小丹的請求,答應去管一管王廟村扶貧的事。芮小丹的請求很簡單,丁元英一直說文化屬性決定了人,那麼書寫一個神話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又當作何解釋?這就是芮小丹要的禮物。
丁元英初聽時一驚,繼而心動。在他的智慧裡,文化屬性仿佛是單線推演的,處于決定性的維度。他不曾想過如何改變文化,而且是類的改變。
丁元英答應了,深思熟慮,做出一系列構想。
但他也深知,救貧貧不去,殺富富不離,救主的文化唯救主可說。
改變貧困面貌,是相;探讨得救之道,是理。這談何容易。
他要做的,是通過殺富濟貧這一方式,推動王廟村的村民進入市場競争之中。
殺富濟貧,自然要流血。
可能會流自己的血,也可能要流富人的血。
因此,丁元英去五台山是為自己,也是為别人。
二、為什麼是五台山?了解了這個問題,才能深刻地理解丁元英求心安的目的。
很多人對五台山幾個字沒有太多思考,甚至認為,這是作者和導演想讓丁元英去五台山,換另一座山也未嘗不可。這其實是小看了作者和導演。
五台山是何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世人皆知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少知文殊菩薩是大智大悲。
悲可下化衆生,智可上求佛道。度化衆生有許多方便法門,上求佛道隻有悟、修二途。
很顯然,丁元英不去普陀山,是因為他并不是一個心懷慈悲的人,他一直想自己獨處,不太願意和世人打交道。他去五台山,是求智慧的證悟,是讓無上智慧評判他做法的對錯,是看自己的證得跟覺性的距離。
于做法,他不違天道朝綱。天道是規律,朝綱是法律,二律為基,他有了底氣。
于證得,他與佛的隻差一個門檻。進不得,退不得,隻好站在門檻上。
這種求得,隻有五台山的幾率大一些。
所幸,他遇到的是智玄大師。
智者,智慧。玄者,深遠也。
由無上智慧來判斷,丁元英得償所願。
三、心安還是其他?
有人說,丁元英殺了人,他當然要去求心安。但他沒有看見,丁元英也有被人殺掉的可能。對此,丁元英說,如果殺了我,那我就當下随緣了。不在意生死,隻為這禮物,丁元英心不安嗎?他當然心安。
但為什麼還要來五台山求心安呢?
這個心不是丁元英的心,是大多數人的心;而安,是确定性。
要想知道這個問題,還需要從頭來看。
一是丁元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小說中描述丁的句子多了去,撇去浮相,我得出丁元英是自信、自力、自由。他有自信的勇氣,自力的精神和自由的品格。
乍一看,沒什麼了不起。細琢磨,才能得其三昧。
常人問,你信什麼?我信什麼什麼教。丁元英呢,信自己。
常人想,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說來說去都是他力。丁元英呢,靠自力。
常人願,我在某一組織裡取得一定位置,就完事OK了。丁元英呢?自由才是可貴的。
常人與他相去甚遠。
丁元英這種做派,跟禅宗極像。
不要以為我是瞎說,且看他給智玄大師的一首詞: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經。一悲一喜一枯榮,哪個前生注定。袈裟本無清淨,紅塵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鐘。都是癡人說夢。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人皆有佛性,本自清淨無染,哪來什麼修不修的說法。此處不展開來講,如有識者,後自會接着講。
禅宗,得佛之精神。丁元英也得佛之精神。
所以他對“自力”二字甚是看中,于佛言“自力”才能解脫,于世人言,“自力”才能“更生”。
他對芮小丹說: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你要知道你,你就不是你了。
他借芮小丹之口對王明陽說:什麼是窄門。不因上天堂與下地獄的因果關系,而具有極高的人生境界就是窄門。窄門是基督道德理想的最高價值,進了窄門,神會告訴你:我是不存在的,神就是你自己!
他對劉冰說:隻有你行,你才有機會。
《霸王别姬》裡戲班班主有一句話: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不是自力,是什麼?
退一萬步來說,隻有自力,才能自主。
丁元英當然有主,但衆生有主嗎?
衆生有主無主,還需智玄大師開示。
智玄大師說: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
看來很悲觀,衆生無明,得救無道。
但智玄大師改了上阕詞:
悟道方知天命
修行務取真經
一生一滅一枯榮
皆有因緣注定
無證有覺,已是進步。能讓迷者進步的經即是真經。因此,衆生心安。
丁元英,去做吧!
——————————————
我是左山堂,豆豆的作品《死比活着容易》《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天幕紅塵》解讀者,曾寫作《拯救——〈遙遠的救世主〉主題辨析》等。
歡迎同好來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