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發掘現場。劉琨 攝
“溫州古港遺址規模大、遺迹全、年代清晰、内涵豐富,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體的完整體系,堪稱‘海上絲綢之路’的絕佳闡釋,也表明溫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節點城市。”9月28日,向國家文物局彙報溫州(朔門)古港遺址重要收獲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在回來的高鐵上,仍心情難掩激動。
這種激動,幾乎伴随着整個考古勘探和發掘過程。
車水馬龍的望江路底下,竟然沉睡着國内外罕見,國内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海上絲綢之路”遺址之一。
千年古港,為什麼會出現在溫州,又是怎樣被發掘的?
早有苗頭
周邊曾密集發現古迹
“一片繁華海上頭”。溫州自東晉建城伊始,溫州城就與港口、江海密不可分,有着“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會”的美譽。
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13世紀後期,元朝的發展和繁榮,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商貿、文化的交流,溫州港作為沿海重要港口也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兩宋時兩浙(浙東和浙西)的造船業主要集中在臨安(杭州)、明州(甯波)和溫州。
2004年,朔門一帶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溫州古城北門遺址。此後,鹿城區谯樓西側地塊、華蓋山南坡以及鹿城區廣場路康甯小區地塊,相繼發現了古城址和子城遺址,并分别入選2015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和2021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
而這些古迹的發現地,均在溫州老城區内,或者緊挨着古港遺址,或者僅相距三公裡以内。
掀起“蓋頭”
工程施工發現地下文物
為方便市民出行,2021年3月,溫州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進場施工。考慮到周邊一帶密集的考古發現,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時間介入。而在考古隊引導下,施工單位也格外留意施工過程中的發現。
“2021年10月下旬,在道路地面挖掘後,底下有一些古石條,我們就第一時間協助文物部門工作。”溫州名城建設開發有限公司的工程項目負責人金仲遠說,文物部門順着這些石條,在附近發掘出了更多遺址。
沉船遺迹。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發掘現場,可以看到一片長約400米,寬10多米的狹長地帶上,分布着大大小小不同的坑基。而這些坑基的挖掘,離不開施工隊一一破開硬化的現代路面,再打下一排排止水樁,從而防止瓯江水滲入坑基。
指着坑基内9米深處的沉船,金仲遠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因為止水樁,将難以開展發掘。
深入發掘
“老寶貝”越來越多
2021年10月27日,考古隊進場開始人工清理。按正方向布設10米寬探溝40條,發掘總面積約5000㎡。朔門甕城、磚石結構房址、沿河碼道、瓷器碎片等遺迹開始“浮出水面”。
遺址總平面示意圖。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2022年2月25日,1号碼頭(MT1)東側邊露出,當時僅少量石塊和木樁露出,尚無法确定功能。3月3日,3号碼頭(MT3)西側邊露出,與MT1兩相對比,發現其營造方式和木石材料基本一緻,并排除房址等的可能。考古隊初步判斷認為,極有可能屬于古碼頭類港口建築遺迹。
5月,來自各方的專家論證,建議遺址原地保留。6月,工程全面停工。7月9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帶領遺産保護及“海絲”研究專家們調研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劉曙光指出,我國許多“海絲”遺存存在可看性不強,各點間的曆史、文化聯系不強等弱點,“溫州古港遺址規模大、體系完整、内涵豐富,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内,都具有極高的地位。”
深入研究
考古發掘和民生保障并重
而随着古城水、陸城門相關建築遺迹、成組碼頭、磚鋪道路、木質棧道、幹欄式建築、水井、灰坑等保存較好的古代遺迹,沉船以及數以噸計的宋元瓷片堆積和形式各樣的漆木器等重要遺物等,逐漸“浮出水面”。
溫州決定,下穿隧道工程為文物讓路,為進一步發掘創造條件。
發掘出的精美瓷器。劉琨 攝
下一步,考古隊将以梳理碼頭與江岸、岸線與城牆、港口與古城的内在聯系作為工作重點,繼續深入開展探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遺址文化内涵。
與此同時,溫州也緊鑼密鼓地展開遺址保護規劃、遺址公園建設規劃,以及遺址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體系的相關工作。
考古發掘和民生保障并重。記者從溫州鹿城區有關部門了解到,考慮到市民出行需求,他們将開辟臨時通行便道,同時望江路下穿隧道工程也将從現行區域改為向北繞道,具體的方案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