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14:52:40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1

傳統知識必背

做導遊就是做百科全書

你是不是常常驚歎于導遊那驚人的知識儲備,總是能滔滔不絕講出很多不為人所熟知的曆史地理知識以及引人入勝的典故

除了掌握專業技能外,導遊更需要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而今天我就把一些最詳細的常用必備的傳統知識整理起來,下次背誦時就不用到處搜集啦,快快往下背起來!

舉個 栗子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2

什麼是天幹地支

簡稱“幹支”,是夏曆中用來編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幹: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n)、亥(hài)

十幹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号,叫“幹支紀法”,主要用于計時。

中國傳統知識

中國古代對于年齡的稱謂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3

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赤子、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開始學話。清袁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周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4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于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借指幼年。在這裡,“總”就是聚攏束結的意思。總角之交(幼年就相識的好朋友)。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将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龀[chèn]:龀,《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龀”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龀,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歲。

始龀、龆年:男孩八歲。說明: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龀”,“龆年”或“髫年”。

9歲

九齡:為9歲。

黃口:十歲以下。

指數之年:兒童九歲。

10歲

幼學:十歲。(《禮記· 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标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

外傅之年:兒童十歲。

12歲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為“加冠”、“加笄”。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發: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發束起來盤在頭頂。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歲。(《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16歲

二八:為16歲。

破瓜、碧玉年華——女子十六歲。古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通俗編》中雲:“若品岩贈張洎‘功成當在破瓜年’則八八六十四歲”。《通俗編·婦女》“宋謝幼盤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束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内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征《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縮略語。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50歲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54歲

六九年:即五十四歲。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5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幹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幹支記時間。所謂幹支,是天幹地支的簡稱。天幹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幹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 “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幹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複始。

還曆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61歲

還曆壽:61歲的壽辰。由于按幹支紀年法,60年為一輪,61歲正是新一輪重新算起的時候,故稱“還曆”。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注:“八十為耋。” 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 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88歲

米壽:指88歲。因米字拆開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歲。此外,還含有年事雖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鲐背: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100歲

期頤:指百歲高壽。期頤:期,朱熹講是“周匝之義”,即轉過一圈了,“謂百年已周”。頤,朱熹講是“謂當養而已”。即生活起居詩人養護。期頤就是指百歲之人。期頤指一百歲。“期頤”是人壽至“百歲”的特稱。《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上壽:百歲

期頤之年:指百歲。

108歲

茶壽:指108歲。茶字上面廿,下面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歲。

140歲

雙稀、雙慶——一百四十歲。

【中國】一詞的稱呼演變

赤縣

赤縣是中國最早的一個稱呼,是不是感覺超級土氣啊~《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按《洞玄靈寶諸天世界造化經》:“其黃曾天下,凡有九州,皆以小海環之,流通昆侖大海。我今教化之處,名曰赤縣小洲,中為九州,法彼大洲者也”;即天下共有九大洲,神州為九大洲中的一個洲,名為赤縣,赤縣又分為九個州。赤縣之九州即禹之序九州。赤縣即炎帝統領之地。相傳古代炎帝統轄的土地稱赤縣,黃帝統轄的土地稱神州,後來統一起來稱為“神州赤縣”或者“赤縣神州 ”。

函夏

《漢書·揚雄傳上》:“以函夏之 大漢 兮,彼曾何足與比功?” 顔師古 注引 服虔 曰:“函夏,函諸夏也。”後以“函夏”指全國。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城南龍華寺》:“寒暑攸葉,日月載融,帝世光宅,函夏同風。” 唐 王勃 《拜南郊頌序》:“揖讓而取文明,指麾而清函夏。” 清 錢謙益 《九月初二日奉神宗顯皇帝遺诏于京口成服哭臨恭賦挽詞》之二:“靜攝周函夏,分封斷鬼神。”因此函夏也是中國古代稱呼之一。

禹甸

禹甸(英The ruling field of the emperor Grant Yu),"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毛傳:"甸,治也。"朱熹集傳:"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墾辟,而我得田之。"本謂禹所墾辟之地。後因稱中國之地為禹甸。

九鼎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征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王城洛邑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于泗水下。後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利象征與意義,亦曾屢次重鑄九鼎,武則天 、宋徽宗也曾鑄九鼎。相傳,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象征九州,将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6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7

“三教九流”哪三教哪九流

三教:指儒、佛、道三教。

九流:指先秦至漢初的九大學術流派,儒家者流、陰陽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農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

中國曆史發展的順序

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秦、漢(西漢、東漢)、三國(魏、蜀、吳)

晉(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唐、五代十國【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前蜀、後蜀、楊吳、南唐、吳越、閩、馬楚、南漢、南平、北漢)】

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8

掌握了基本常識之後,後面我還會為你整理出例如:五彩是什麼,五音是什麼,五寶是什麼等小知識。争取讓你的導考之路更加順利。

看到最後,為方便及時調取資料,記得在最下方點收藏在看哦。如果你有哪些疑惑也可以在後台告訴我。

什麼是導遊人員必備的知識(導遊必背知識點)9

關注維樂思

你的專屬導考老師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