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造像元素有哪些?佛教造像藝術是佛教産生和發展的産物,佛教的傳播與興盛帶來佛像藝術的發展早期佛教信徒遵循釋迦牟尼反對偶像崇拜的思想,不立佛像,忌諱佛像的出現因此自佛教産生到公元一世紀前,佛教雕刻和繪畫藝術中,僅有菩提樹、佛足迹、佛座等佛的象征,而無佛像佛教分派後,大乘佛教的興起逐漸放開了民衆對佛像的崇拜,佛教造像開始流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佛教造像元素有哪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佛教造像藝術是佛教産生和發展的産物,佛教的傳播與興盛帶來佛像藝術的發展。早期佛教信徒遵循釋迦牟尼反對偶像崇拜的思想,不立佛像,忌諱佛像的出現。因此自佛教産生到公元一世紀前,佛教雕刻和繪畫藝術中,僅有菩提樹、佛足迹、佛座等佛的象征,而無佛像。佛教分派後,大乘佛教的興起逐漸放開了民衆對佛像的崇拜,佛教造像開始流行。
考古研究表明佛教造像誕生于公元一世紀的古印度貴霜王朝(公元45-250年)。貴霜王朝又稱大月氏國,其鼎盛時期是迦膩色伽統治時期(公元78-120年),迦膩色伽時期是佛像藝術的初創時期。這一時期貴霜帝國的統治面積達到巅峰,其統治中心從中亞轉移到健陀羅地區。為了維護統治,迦膩色伽王開始扶持佛教。迦膩色伽時期的佛教造像重鎮有健陀羅(Gandhara)和馬圖拉(Mathura),這兩地的佛像藝術後來逐漸發展為藝術史上重要的健陀羅藝術體系和馬圖拉藝術體系。
健陀羅地區在公元前四世紀曾處于希臘諸王的統治下,希臘羅馬藝術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健陀羅藝術的初創受此影響,帶有強烈的希臘雕刻藝術風格。迦膩色伽時期,健陀羅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崇尚佛教的迦膩色伽王在此廣建佛塔,建造佛像。健陀羅佛像最初作為佛塔裝飾存在,同佛塔崇拜關系密切,其雕像多選取佛傳故事中佛陀的不同形象為題材。此外,貴霜人多崇信拜火教,健陀羅佛像藝術受此影響,也吸收了部分波斯文化色彩。
健陀羅佛像藝術體系多采用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形式來表達佛的形象。健陀羅佛像模仿了希臘神像,多為雅利安人形象,頭頂突起,頭發呈波浪型卷曲,眉間白毫,五官平和,雙眼半睜,雙唇緊閉,耳墜修長,臉型微圓,神态莊嚴沉靜,僧衣厚重,衣褶較深且遮蓋雙肩。
馬圖拉是貴霜帝國境内除健陀羅外最早的佛教造像藝術中心,位于印度中部,地處古代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優越,是貴霜王朝的三大都邸之一。馬圖拉經濟繁榮,貿易發達,宗教氛圍濃郁,自古便是商貿文化中心,各類宗教信徒均在此留下了優秀的宗教雕刻作品。這一地區的佛教造像藝術被統稱為馬圖拉藝術,馬圖拉藝術較之健陀羅藝術更具印度本土化特征,它在吸收希臘雕刻藝術同時也保留了印度傳統雕刻藝術的精華,是兩種雕刻藝術的集大成者。
馬圖拉佛像同健陀羅佛像希臘雕像式的甯靜沉穩完全不同,它呈現出一種熱情開朗的印度風情。馬圖拉佛像一般面帶微笑,嘴唇厚實,面頰飽滿,面容圓中帶方,雙眼圓瞪,螺髻,肩寬胸厚,身形魁梧,四肢粗壯。此外,因馬圖拉氣候較健陀羅地區更為炎熱,這裡的佛像較之健陀羅的佛像衣衫更為單薄,且袒露右肩。
早期馬圖拉佛像多從藥叉像和耆那神像演變而來,中期又受到健陀羅佛像的影響,吸收了部分希臘雕刻藝術元素,後期則愈臻完善,實現了健陀羅希臘羅馬式佛像與印度本土造像的完美融合。從時間上,馬圖拉佛像大緻可分為貴霜時期和笈多時期。圖三是典型的貴霜時期馬圖拉佛像,佛像頭部無波浪花紋,隻餘一道發際線,面部飽滿,臉型偏圓,眉毛細長,嘴唇微厚,面帶微笑,袒露右肩,服飾輕薄,身體緊實粗壯,但肢體線條略僵硬。
公元5世紀前葉,馬圖拉藝術完了笈多風格的改造,兼具了健陀羅和馬圖拉藝術的優點。笈多時期的馬圖拉佛像多為螺髻,眼簾低垂,嘴唇厚實緊閉,耳垂更為修長,身體線條柔美,服飾輕薄通透,如同被水浸濕,顯露出身體的曲線,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濕衣佛像”,佛像整體呈現出溫潤典雅,端莊秀美,柔和自然的美感,健陀羅藝術體系和馬圖拉藝術體系共同構成了印度古典藝術風格的基礎,它們都是世界宗教藝術殿堂中的瑰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