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 雍闿跋扈于 建甯, 朱褒反叛于牂柯。
-《三國志·蜀書十三·李恢傳》
時建興元年秋八月,忽近臣奏有禍事。後主問其故,近臣曰:“今曹丕調五路大軍來取西川,第一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胡兵十萬,犯西平關;第二路乃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三路乃吳王孫權,起精兵十萬,取峽口入川;第四路乃反将孟達,起上庸兵十萬,犯漢中;第五路曹真為大都督,起兵十萬,取陽平關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從以上的史料以及小說的記載來看,公元223年對于當時的蜀漢帝國來說,絕對是命運多舛的一年,劉備在這一年因為夷陵大敗而去世,新皇帝劉禅剛剛繼位就面臨着如此危險的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曹丕5路大軍圍攻,内部朱褒、雍闿、高定率領四郡内亂投降東吳,此次叛亂可謂是蜀漢最為嚴重的一次。作為劉備當時最為倚重的大臣諸葛亮雖然很快的化解了外部的5路圍攻,但是内部的朱褒、雍闿、高定投降東吳,諸葛亮卻事隔兩年之後才去平定,這又是為什麼?
一、朱褒、雍闿、高定四郡叛亂
公元223年,益州郡豪強雍闿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共同發動叛亂,不僅如此,他們還聯系了南部少數民族頭領孟獲。這場行動在一開始進行得還算比較順利,不得不說此時的蜀漢帝國實在是無暇南顧。盡管這4個人做出來的事情讓當時的蜀漢高層無法容忍,但是當局為了恢複在夷陵慘敗中的損失,不得不對這場叛亂采取了招撫的政策。正如前文所說,外部有曹丕5路大軍圍攻,同時東吳大勝對于此時的蜀漢帝國依然是虎視眈眈,為了保證國家在這種亂局之下能夠存活下去,諸葛亮不得不再次采用自己曾經提出的東和孫權,北抗曹魏的政策。
二、王連多次勸諸葛亮暫時不要興兵
之所以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漢高層能對這場叛亂采取政府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個人的多次勸說。他就是在劉禅登基之後得到加封的丞相長史王連。不管是不是熟悉三國演義亦或是三國志這段曆史的絕大部分讀者可能都不太清楚這個人。畢竟他出場次數太少,也沒有做出多麼顯耀功績。王蓮本是劉璋舊部,後随劉璋投降了劉備。在他所任職的各地都取得了不錯的政績,他也為蜀漢提拔了一大批有用的人才如杜祺、劉幹等人。正是因為長時間在地方任職,同時對用人又有獨到的眼光,所以他對于蜀漢内部此次叛亂他多次建議諸葛亮不要馬上率兵南征。因為在王連看來蜀漢剛剛經曆大敗,兵力空虛,如果此時諸葛亮在率領為數不多的部隊前去南征國家必然空虛。
三、王連去世以後,諸葛亮才率部親征。
蜀漢帝國在王連的建議下,終于得到了兩年的難能可貴的恢複時間。在這兩年時間裡,諸葛亮經過慎重考慮,發現底下大多數将領都無法勝任此次平叛行動,所以他決定率部親征。終于在公元225年王連去世之後,諸葛亮上表後主得到同意後,終于發動了此次平叛行動。之所以諸葛亮在此次平叛活動中能夠相對順利的完成,客觀來說王連的功勞不容忽視。因為在這兩年時間内蜀漢帝國經濟得到了初步的恢複,同時又避免了蜀漢面臨兩線作戰的危險。因為在此期間,諸葛亮再次和東吳建立了聯盟,這樣就保證了諸葛亮率部南征之後,蜀漢帝國内部的平穩。
綜合以上所有因素,筆者最後粗淺的認為諸葛亮沒有馬上派兵前去平叛,也是經過慎重的考慮,雖然王連的建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不得不說諸葛亮此時的大局觀也同時看到了問題的存在。假設諸葛亮率部南征失敗,那麼蜀漢帝國就面臨更加危險的局面,因為夷陵大敗之後的蜀國本來就沒有多少軍隊。東吳和北邊的曹魏一直對蜀漢帝國虎視眈眈,這樣就會讓蜀漢帝國更加不堪一擊,難保這兩個國家不會稱蜀漢帝國危難之際再次發動進攻。各位看官,你又是如何看待王連向諸葛亮提建議這件事?
參考資料
《三國志·蜀書十三·李恢傳》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