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字,大部分人都不太使用,除了作為姓氏之外,“阙”還是中國傳統的一種特殊建築,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曾經風光無限。先來看看“阙”長啥樣?
二邊高聳的建築物就叫着“阙”
就這麼一個像崗哨樓的玩意有啥用?在遠古,有錢人不是真的有錢,而是擁有糧食、工具以及田地(那個時候還沒有發行貨币),治安情況不好,經常有流民入戶偷盜甚至搶劫;田畝裡的莊稼還沒來得及收割就被人偷偷給收拾幹淨了;氏族公社、部落聯盟之間為了搶奪地盤偶爾也會打一次群架,所以那個時候部落頭領和氏族長老、貴族、大戶人家的宅子大門前都會搭建簡易的高樓,安排家丁巡邏放哨、觀察情況(沒監控就是麻煩呀)。商周、秦漢時期,這一傳統發揚光大了,随着磚瓦建築材料的發明,天子和諸侯宮門外這對“崗哨樓”越修越氣派、雄偉、威嚴(因為古代規制講究對稱,所以門兩邊各設置一個),因其巍然聳立,給它起名“阙”或“觀”,漸漸地從軍事防禦目的轉變為裝飾性和貴族地位等級的象征(窮人家徒四壁有啥好偷的,沒錢修“阙”,一般平民身份不被允許修“阙”)。
周武王滅商統一天下後,武王整天琢磨着怎麼管理衆多的草民,加班熬夜整出“周禮”開始依法治國(各種禮制等級、祭祀拜鬼的制度法律),可是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機、廣播,怎麼宣傳呢?有沒有省時省力不費勁的方法?大臣給他出點子了,在王宮大門外的“阙”上把法令懸挂公布出來。古文獻記載:《周禮·天官·太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懸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這段話意思就是周王于正月頒布懸挂法令在象魏(“象魏”指的就是“阙”),讓廣大老百姓圍觀學習并遵守(整個一個法制宣傳日呀)。當時稱國家的禮法教令為“象法”,帝王常常懸挂在宮門外的“阙”上,為懸示教令的地方,所以王宮宮殿大門外的“阙”又名“象魏”,有點像公示欄的作用。
在秦漢特别是漢朝,“阙”的标志意義越來越明顯,就是王權、地位等級的象征,表明這個區域的權力和地位以及相應的禮制。漢代霍光墓就因起三出阙逾越禮制而成為謀反的證據。在宮門前建獨立的二台(兩觀)的形式,自漢魏以後開始發生變化,逐漸與皇宮大門相結合成為一個整體了。這種将雙阙兩觀與宮殿宮門相結合的形式,從唐宋以來的繪畫和遺址中常常可以看到。
“阙”也代指宮殿、朝廷,古詩詞裡有很多名篇涉及到它。北宋蘇轼《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南宋嶽飛《滿江紅·怒發沖冠》:“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阙”。在這些優美的詩句中,“阙”都象征朝廷和宮殿。
“阙”的種類按位置區分大約有:宮阙、壇廟阙、墓祠阙、城阙等。“阙”外形不像“華表”,“華表”就像柱子,而“阙”上面有一個高台和屋檐,人是可以上去登高遠眺的,“阙”的下面可以作為倉庫,存放兵器、糧食等物資。“阙”不像“華表”那麼世俗化,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征。
現存石阙中大多是陵墓阙,基本完整的有29座,巴蜀地區就占了其中大半,川渝兩地共計19座,其餘分布于河南、山東、北京等地。四川漢阙,又極為集中的出現在川東渠縣境内。因此,渠縣又有“中國漢阙之鄉”的美稱。阙的集中存在,體現了川東北一帶在當時出現了很多重要人物,發展水平非同一般。現存最久遠的建築物就是“阙”了,準确說是漢朝的漢阙,其他的宮阙、城阙因為戰火塗炭已經消失滅迹了。
陵墓阙:它們均位于陵墓之前,兩相對稱,中阙為道,為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門。著名的陵墓阙有四川達州渠縣馮煥阙、沈府君阙,綿陽平陽府君阙,梓桐李業阙以及山東嘉祥武氏祠阙,平邑皇聖卿阙等等十數處。這些阙均為公元一、二世紀遺物。
渠縣漢阙,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即删
渠縣漢阙,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即删
渠縣漢阙,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即删
渠縣漢阙,圖片源自網絡侵權即删
四川達州渠縣漢阙
壇廟阙:位于大型的壇廟大門左右,現存實物有著明的嵩山三阙,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嵩山之麓,即太室廟阙、少室廟阙、啟母廟阙,公元二世紀初東漢時期所建。三阙均為石制,阙身上有漢代隸書題記和各種人物、車馬、動植物、建築物的雕刻,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城阙:古時候常常在城門的兩旁建立雙阙以為守望,稱作城阙。《詩經·鄭風·子衿》上有“挑兮達兮,在城阙兮”;白居易《長恨歌》:“九重城阙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裡的城阙指的是京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