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08 20:21:21

今年發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到“試點建設一批學科交叉中心”。就在去年12月,交叉學科正式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意味着作為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的一種路徑,學科交叉融合或将迎來發展機遇。在學科間融合逐漸加深的趨勢下,交叉學科能否成為下一個升學藍海?科研教育能否為學生生涯發展打好“地基”?

文 | 蕭奕

編 | 天悅

視頻裡的這個女孩,在B站上被稱為“工業李子柒”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1

身材纖瘦的她穿着簡單的藍色工裝,神情專注,将廢舊的柴油機組熟稔地拆解、清理、修補、組裝、噴塗……動作幹淨利落。從台鉗到柴油機,那些壞掉的工業器具都能在她手上修複如新。

這個女孩叫林果兒。據了解,大學裡,她學習的是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科女孩。現實中,堅定地選擇自己所愛專業,不畏懼世俗眼光的勇敢女孩不止林果兒一個。

在集思未來的學員中,也有一名工科女孩——林亦朦,就讀于甯波諾丁漢大學,學習專業為航空航天工程,她拿到了帝國理工學院、曼徹斯特大學兩個妥妥的offer。

她坦言,上高中時就特别喜歡這個專業,“那時候覺得發射火箭、發射衛星去探索别的星球,特别的炫酷。”但其實,這個專業并不簡單。

上了大學她發現,航空航天作為一個比較頂尖的機械工程分支專業,它和很多學科都有融合,同時也對本科的基礎知識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懂得很多不同學科之間交互的知識。

實際上,這涉及交叉學科的問題。如今,學科交叉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已成為一個熱門議題

教育部今年發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到“試點建設一批學科交叉中心”。就在去年12月,交叉學科正式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意味着作為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的一種路徑,學科交叉融合或将迎來發展機遇。

如何有效推進交叉學科共生共濟,建設培養體系改革第二通道,集思未來——這家銳意進取的國際化創新機構開始提早行動了。

2021年12月,北京集思互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集思未來”)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交叉學科創新設計聯合研究中心。集思未來CEO沈聰表示,過去幾年中,集思未來提倡的研究導向性項目制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與設計開發的配套課程和項目已進入多所“雙一流”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課程,合作的大學已逾30所。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2

▲集思未來與上海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協議

不止大學。這種科研能力的培養還“下沉”到了高中階段,賦能中學的創新人才培養

01 培養模式發生變化,交叉學科提上日程

2020年,國家提出“強基計劃”,多所國内名校開始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對符合條件的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錄取政策優惠。

2021年,“雙減”政策實施後,學校所提供的“課後服務”在政策引導下如火如荼地鋪開,許多高中開始開展文體、科技等不同類型的素養課程。這對學生升學能夠帶來多大幫助?

“國家在基礎教育階段的一系列改革,不論從人才培養角度,還是從學生未來職業發展角度,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從升學角度來說,不論是國外優秀大學的錄取要求,還是國内 ‘雙一流’高校在新高考改革下錄取方式的變化,都更強調綜合性。”集思未來總裁、集思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顔盛在接受頂思采訪時說,“國外的大學要求學生除了标準的知識以外,還要有科研活動的經曆,比如斯坦福大學就明确提出‘智力活躍度’這一指标,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之外參與研究性的項目,甚至寫出比較好的研究性文章。”

誠然,學術能力在申請國外名校時一直是不可或缺的指标之一。但美國的AP課程,英國的A-Level課程,IB課程等國際課程體系中都對研究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提出了要求。比如IB課程中的IBDP體系,其中的TOK和EE模塊,AP課程中的AP Seminar和AP Research模塊,A-Level課程中的IPQ、EPQ模塊,這些本質上都是研究性學習。

在錄取條件多元的背景下,國外名校往往會将學生參與的項目制學習、學術性課題等納入考核體系中,對申請者的綜合素質與科研能力要求很高

根據顔盛的觀察,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學生和家長在高中階段隻有一個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學。而對于未來學習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職業,并沒有當成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來考量。結果就是,很多學生懵懵懂懂地進入大學,卻發現要學習的專業和自己想象中大相徑庭,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标,甚至渾渾噩噩地畢業,進入職場以後才發現根本無法匹配職業發展。

“在行業和企業變化日新月異的今天,這種培養模式對于升學和求職都會帶來很多問題。”顔盛解釋,不隻是學生和家長重視程度不夠,很多高校在過去的培養中也存在着很多問題,特别是對人才培養方案中新知識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學校使用的教材版本依然非常老舊,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學到的東西卻難以對接市場。這也就導緻行業和企業缺乏高質量人才,而學生找工作又非常困難,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無法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陷入惡性循環。“國家開始大力發展交叉學科,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打破這種循環,培養真正學有所用的人才。”

集思未來自2016年成立以來,一直緻力于為中學生、大學生提供科研教育、項目制學習,通過課程開發與教學實施,引入全球超1000位知名教授和優質教育資源,培養面向未來的國際化人才。

談及同上海交大的合作,顔盛提到,交叉學科研究中心目前主要有三大目标

一是在交叉學科設計方面創新,從設計思維的角度出發,建立起适應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交叉學科課程;

二是創新設計方法研究,建立課程設計的方法論,通過開發出一系列教學工具,來協助教師更高效地進行創新學科教學與設計;

三是研發創新教育産品。由于研究性的學習場景和教學工具區别于傳統課堂,因此要研發出更适應交叉學科人才培養的教育産品,幫助學生學習。

除了交叉學科的建設之外,顔盛提到了該中心的另一個重要目标——科普教育

他解釋,“我們一直把高中階段的教育叫做基礎教育,把大學稱為高等教育。很多年裡,兩個領域在課程設計上都是脫節的。而國家的拔尖人才培養是一個整體,比如北大的元培學院、浙大的竺可桢學院、東南的吳健雄學院都是拔尖人才學院。這些學院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先進行通識教育,學生在入學後并不是馬上确定專業,而是先進行基礎學科的學習,後期再确定專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在專業學科領域的銜接和調動,提高相關學科的能力。”

“集思做的事情,本質上是一種科普教育和補充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交叉學科的重要性。通過項目式教學、研究導向型教學,以主題或具體的課題為抓手,展開多學科滲透的方式,将不同學科的知識應用到綜合性的具體問題中,将創新人才的培養落到高中階段學習中。”

這有賴于多領域的師資與平台。據了解,集思未來本身擁有一個優質的平台,基本可以涵蓋所有的一級、二級學科,每年開設大概1000個海外項目,300-400個國内項目,涉及約70個大領域。平台資源的廣泛性,保障每個學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專業方向。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3

▲課堂上的互動

在顔盛看來,科普教育和科研補充教育與校内教育并不沖突,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促進。學生需要在課堂上把知識底層的基礎打好,再根據自己的興趣,發掘自己擅長的領域,并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專業的敏感性和終身學習的觀念。

02 培養體系多元化,科研能力助力海外升學

“我們國家從來不缺少優秀的青少年人才,好孩子很多,重要的是如何去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生涯發展意識,以及走向國際舞台所必須的國際勝任力。”

顔盛介紹,集思未來把目光放在學生終身發展上,提倡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并通過三套不同的培養體系,為高中生的發展助力。

首先是研究導向型的學習。

這一模式可以被稱為“預留學”,是處于大學和高中之間的一個銜接階段。培養思路與AP、A-Level有一些相似之處,類似于大學的預科課程,學生學習完高中的知識之後,再去學習幾門大學的課程。集思提供的課程也類似于這種模式,以小組科研型的課題進行學習。

“學生進入到海外大學,也都會去做以研究為導向的小組研讨。我們将這一過程提前到高中階段來進行,通過小組協作和老師的知識傳授,選定一個自己的研究課題,并且延展出研究性的學術産出。這樣的模式産出的科研成果,既能為學生升學提供助力,同時又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适應大學的學習模式。”顔盛說。

其次是研究方法的訓練。

顔盛認為,高中生之所以很難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研究方法的學習與科研模式的訓練。“由于沒有科研經驗,很多高中生感興趣的主題非常宏觀,無法作為一個課題進行研究。舉例來說,有的高中生在選擇研究主題時想要對‘新冠疫情’進行研究,但是無法對下一步的研究問題進行抽離。”

“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接下來的指導,有的學生可能會對新冠疫情帶來的社會影響更感興趣,有的學生會對病毒的成因更感興趣,這兩個方向一個偏向于經濟學、社會學,一個偏向于醫學、生物科學,所以必須在弄清楚學生對哪個方向感興趣之後,幫助他們把一個問題拆解成為一個可供研究的課題,再為學生提供研究方法的學習與訓練。”顔盛說。

也就是說,要幫助學生在感興趣的主題中精準地剝離出相關學科的知識,将主題縮小,并且在研究的過程中幫助他們掌握研究方法。

再次就是競賽指導。

鼓勵學生參加國際領域的科研競賽。“過去,很多學生參加的往往都是答題模式的競賽,比如數學領域的AMC,這類比賽本質上和國内的奧數競賽區别不大。但現在,國際領域的競賽不再局限于答題,而是偏向于科研産出。”

顔盛舉例,像經濟學領域的FBLA競賽,生物科學領域的iGEM國際基因工程大賽,參加這種比賽本身就是一個接受科研訓練的過程,一方面可以獲得證書來助力升學,另一方面也能為下一個階段的學習打好基礎。

在多元的培養體系背後,優秀的師資與高效的教研團隊是重要保障。目前,集思未來擁有80人的教研團隊,每個課程的設計都會不斷地和主講教授溝通、磨合,形成完善的教學評估體系,以創新型大學的模式,來搭建屬于高中生的科研平台。

同時,根據不同學生的語言能力,集思未來對接了國内名校和海外名校的教授,在暑期或課外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海外項目全部由美國前20高校和英國前5高校的在職終身教授教學,國内項目也由985、211高校的教授來承擔教學任務,确保每個項目都能被優秀且适合學生需求的師資所覆蓋。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4

▲教研團隊交流

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顔盛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很多學生基礎很牢,高中階段的學習也很好,但是始終不知道自己将來想要做什麼。很多學生在升學之後,越學越覺得痛苦,以至于沒辦法堅持。這也是很多年來,中國留學生海外學習第一年辍學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顔盛說,“我們會不斷幫助學生去試錯,引導他們找到自己真正适合的領域,讓專業選擇不再是一件碰運氣的事情,而是學生真心實意的熱愛與選擇。”

03 科研能力修煉,在高中“破圈”

然而,對于大部分高中生來說,科研的難度頗高,不少學生在這個時候會比較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科研,以及對未來升學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幫助。

集思未來在與學校合作的合作過程中,也碰到不少這樣的困惑。顔盛說,“因為科研在很多人看來是很不接地氣、門檻非常高的,所以很多家長、老師都會疑惑,和高中生講如何做科研,是不是高估了他們的水平?”

那麼,如何把科研這件事情“下沉”到高中階段的培養體系中呢?

“我們并不是讓高中生去做大學生,乃至碩博研究生階段做的科研。”顔盛介紹,集思開展的項目制學習,實際上是一個反推的過程,在學生确定課題之後,導師會根據課題的研究目标,反推學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識點,并且去識别這些知識點是否可以被高中生所接受,結合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基礎知識,降低新知識獲取的門檻,并且讓學生能夠通過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舉個例子:

集思曾經做過一個計算機和商科交叉的課題,學生設計了一個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談判機器人。乍一聽會覺得這個項目對高中生來說難度系數很高,而且是比較前沿的交叉學科,也會懷疑高中學生能否掌握。但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首先學生需要編程的基礎,這個過程有點類似于拼樂高,讓他們從零開始搭建一座高樓非常困難,但如果是用樂高來拼,難度系數就降低很多了。集思根據項目的需求,教會學生使用Python來調用現成的模塊,學生隻需要掌握簡單的語言結構就可以編出相應的函數來實現功能。

在解決了程序語言的基礎問題之後,項目導師會帶着學生去設計一個應用場景,設計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裡面包含了心理學、經濟學、博弈論的相關知識,導師又會幫助學生去學習一部分他能夠掌握的基礎理論。

這個項目前後一共花了20天的時間,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學,最終設計出了一個小型的談判機器人,并且能夠将自己的設計原理形成一篇小論文,獲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5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6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7

高中生發表論文保送(參加競賽發表論文)8

▲學生的項目成果

顔盛表示,一方面,這種模式針對高中生設計,确保他們能夠參與其中;另一方面,集思的師資能夠保證這種教學模式的運行。

目前,集思的課程和培養模式已經走進了許多公立學校、國際化學校,承擔了學校多門研究型課程與升學指導,并為學校提供師資培訓,幫助教師适應新的教學模式,開設新課程。

“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适應新的發展模式,培養出更多具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顔盛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